[实用新型]电梯轿门锁异步门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83877.2 | 申请日: | 201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199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杨宝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宝金 |
主分类号: | B66B13/18 | 分类号: | B66B13/18;B66B13/12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联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89 | 代理人: | 姚宇吉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轿门 异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梯轿门锁异步门刀装置,包括:门刀背板、锁钩组件、刀臂连杆组件、门刀滑块、滑块复位弹簧和联动解锁组件;锁钩组件包括:固定锁座和轿门锁钩;轿门锁钩转动连接至门刀背板;刀臂连杆组件包括:左刀臂、右刀臂、门刀上连杆和门刀下连杆;左刀臂、右刀臂、门刀上连杆和门刀下连杆相互铰接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门刀滑块滑动连接至门刀背板;门刀滑块相对于门刀背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滑块复位弹簧对门刀滑块施加推动门刀滑块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的作用力。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解决因层门卡阻无法关门到位而导致的在开锁区域内轿门无法开启及关人事故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轿门锁异步门刀装置。
背景技术
门刀作为电梯门机装置上的重要部件,有两种形式,即异步门刀和同步门刀。在新修订的国标中对轿门的开启有明确的规定,1、如果由于任何原因电梯停在开锁区域,应能轿厢所在层站和轿厢内用不超过300N的力,手动打开轿门和层门;2、为了限制轿厢内人员开启轿门,电梯停在非开锁区域,在开门限制装置处施加1000N的力,轿门开启不能超过50mm。所以,电梯门应具有防扒功能,而当轿厢处于非开锁区域时,轿厢内的人无法将轿厢门扒开,并且在电梯门电机意外动作的情况下也无法打开轿厢门,避免在非层站时电梯打开致使乘客发生意外伤害。
异步门刀的技术解决方案基本都是在原有异步门刀结构的基础上增加防扒锁钩。门刀的左刀臂和右刀臂相互独立,左刀臂和右刀臂都通过特定的机械结构与防扒锁钩相连接;左刀臂或右刀臂的水平运动会带动防扒锁钩的上翘,以达到轿门锁解锁的目的,从而满足国标上轿门防扒的要求。
为保证电梯正常上下运行的安全,门刀刀臂与层门球的间距一般会设定在8~10mm,安装于每一层的层门锁上的两个层门球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7mm,层门锁绕O点旋转7mm即层门锁由水平锁止状态转动到上翘解锁状态,此时层门可被打开。异步门刀的左刀臂或右刀臂水平运动一定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mm,再通过特定的机械结构带动防扒锁钩的上翘使轿门解锁。
异步门刀在门机开门过程中的动作过程如下:轿厢先运行到开锁区域即平层区,轿门在电机驱动下带动异步门刀水平移动8~10mm后,右刀臂开始碰到层门锁动球,轿门继续打开,门刀再水平移动10mm(即层门锁解锁摆动7mm+右刀臂解锁浮动3mm)后完成层门锁解锁,同时右刀臂的浮动完成轿门锁解锁,解锁后轿门带动层门一起打开,轿门比层门多开18~20mm。左刀臂在门刀的移动过程中,由于在重力作用下,右刀臂下落以抵靠层门球。
异步门刀在门机关门过程中的动作过程与开门过程完全相反。
电梯作为运送乘客的交通设备,长期工作在楼宇井道中,电梯门是乘客进出轿厢的唯一通道。一般情况下,电梯的运行环境非常恶劣,作为起导向作用的地坎槽内经常会积尘、固体异物等,灰尘等异物经常会使层门的运行阻力增大,导致层门无法完成关门到位,而此时轿门已完成关门到位。上述层门无法关门到位的原因还有人为的阻挡,如钥匙、细物等卡在层门处。
在轿门已关门到位而层门无法关门到位的情况下,由于层门锁的安全回路未接通,电梯系统会使轿门重新开启;在轿门开启的过程中,轿门锁钩会被固定于门机上的固定锁座卡死,从未无法在开锁区域内打开轿门,导致关人事故的发生。轿门锁钩被固定锁钩卡死的原因如下:国标要求,为了限制轿厢内人员开启轿门,在开门限制装置处施加1000N的力,轿门开启不能超过50mm,所以在极限情况下,当轿门关门到位时,轿门锁钩和固定锁钩的间距不大于25mm;而在层门未关门到位下,轿门重新开门过程中,异步门刀实现轿门和层门解锁的移动距离至少为:16~20mm+7mm+3mm=(26mm~30mm)。因此距离值大于轿门锁钩和固定锁钩的间距,所以轿门锁钩和层门锁钩都不会被迫翘起,轿门和层门均无法实现解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轿门锁异步门刀装置,以解决因层门卡阻无法关门到位而导致的在开锁区域内轿门无法开启及关人事故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宝金,未经杨宝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838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线束绕线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采用内侧置摇手结构的罗马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