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按键激活式电池包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560293.3 | 申请日: | 2019-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80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可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42;H01M10/48;B25F5/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按键 激活 电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按键激活式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外壳、电源输出端口、锁止机构、电池组、控制模块、自锁模块、供电模块、唤醒模块、第一接触式触发模块和第二接触式触发模块;电池组的电源输出端电连接到供电模块的供电输入端,供电模块的供电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电源输出端口和控制模块的电源输入端,供电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分别电连接到自锁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和唤醒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出端;控制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到唤醒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出端,控制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到自锁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两个不同按键实现电池包的激活,防止激活时电池包滑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按键激活式电池包,可用于给电动工具、园林工具等电动产品供电。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便携式电动工具为例的电动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其电力来源的电池技术也不断发展。从环境保护和重复性使用方面考虑,二次电池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而锂电池凭借其独特的优点,如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放电电压高和无记忆效应等,成为便携式电动工具等产品的理想电池。为了满足便携式电动工具等产品对电压和容量的需求,可以用锂电池组来供电。
目前市面上的锂电池组构成的电池包,其功能还仅限于给电动工具等产品进行供电,而改进后的电池包也仅仅增加了电量显示功能。随着人机交互时代的来临,现有电池包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使用需求。此外,如何延长电池包的单次使用时间和整体使用寿命,降低能耗,减小损耗,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电池包普遍采取两种方式实现激活唤醒:1、在电池包的锁止机构的锁止按键的下方设置触发按钮,通过按压锁止按键使其驱动触发按钮发出触发信号来唤醒电池包;2、在锁止按键的下表面设置金属簧片,并在锁止按键的下方的电路板上设置金属触点,通过按压锁止按键使得金属簧片接触金属触点发出触发信号来唤醒电池包。
上述两种唤醒方式均需要通过按压锁止按键来实现,尤其是在电池包已安装在电动工具等产品上时,由于电池包具有一定重量,按压锁止按键在实现电池包触发唤醒的同时也实现了电池包的解锁,如使用者操作不慎,就容易导致电池包从电动工具等产品上滑脱,影响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按键激活式电池包,能够通过两个不同按键实现电池包的激活,尤其是在电池包安装在电动工具等产品上时,无需通过按压锁止按键就能激活电池包,能够防止因按压锁止按键激活电池包而导致的电池包滑脱。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按键激活式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外壳、设置在电池包外壳上的用于供电的电源输出端口和用于锁止电池包的锁止机构、以及设置在电池包外壳内的电池组,所述电源输出端口至少包括一个正极输出端口和一个负极输出端口,还包括设置在电池包外壳内的控制模块、自锁模块、供电模块、用于唤醒或休眠电池包的唤醒模块以及用于给唤醒模块提供触发信号的第一接触式触发模块和第二接触式触发模块,使得单独通过第一接触式触发模块或第二接触式触发模块唤醒或休眠电池包;
所述电池组的电源输出端电连接到供电模块的供电输入端,所述供电模块的供电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到电源输出端口和控制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所述供电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分别电连接到自锁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和唤醒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出端;
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到唤醒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到自锁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入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可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大可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602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蒜加工的杀菌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回转炉炉体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