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压配电网漏电流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40855.8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02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游建章;林坤明;高伟;曾争荣;郭谋发;潘帆;罗珊;吴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漳州供电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52 | 分类号: | G01R31/52;G01R19/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吴晓梅 |
地址: | 363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压 配电网 漏电 监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压配电网漏电流监测装置,它包括MCU单元、与MCU单元电连接的采集单元、显示单元、按键单元、摄像单元、RTC单元、通信单元、供电单元,及与采集单元电连接的若干钳形互感器,该若干钳形互感器与采集单元电连接并用于获取低压配电网上各支路或总干线上的漏电流,该摄像单元用于扫描载有用户信息的二维码或条形码,该MCU单元将钳形互感器获取的各支路或总线漏电流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漏电流发生的所在支路。它具有如下优点:实现漏电流的实时在线智能监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能够快速明确地获知漏电流发生的所在位置,且安装、使用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压配电网漏电流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低压配电网络杂乱无章,且布线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多雨潮湿季节,漏电更能突显;现有的低压漏电监测装置只能监测单条馈线的泄露电流,无法获知泄露电流发生的支路;且设备部署比较复杂,需要繁琐的接线程序,数据需要上传到系统,需要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并结合多台漏电监测装置才能定位出故障线路,使用不大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压配电网漏电流监测装置,其克服了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低压配电网漏电流监测装置,它包括MCU单元、采集单元、显示单元、按键单元、摄像单元、RTC单元、通信单元、供电单元及若干钳形互感器,该采集单元、按键单元、显示单元、RTC单元、摄像单元、通信单元均与MCU单元电连接,该供电单元用于给该监测装置提供电能,该若干钳形互感器与采集单元电连接并用于获取低压配电网上各支路或总干线上的漏电流,该摄像单元用于扫描载有用户信息的二维码或条形码,该MCU单元将钳形互感器获取的各支路或总线漏电流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漏电流发生的所在支路。
一实施例之中:该MCU单元、显示单元、按键单元、摄像单元和RTC单元均构建在可触屏一体机中。
一实施例之中:该通信单元为无线通信模块,能与远程主站无线通信连接。
一实施例之中:该MCU单元采用ARM处理器。
一实施例之中:该可触屏一体机的触控显示屏采用可触摸彩色液晶屏。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本案采用MCU单元实现漏电流的自动采集、判断及与远程主站的通信,实现漏电流的实时在线智能监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方便安装及使用。
本案采用多个钳形互感器同时获取各支路或总干线上的漏电流,能够快速明确地获知漏电流发生的所在位置,且安装方便、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的低压配电网漏电流监测装置的系统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施例所述的低压配电网漏电流监测装置的系统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请查阅图1和图2,一种低压配电网漏电流监测装置,它包括MCU单元1、采集单元2、显示单元3、按键单元4、摄像单元5、RTC单元6、通信单元7、供电单元8及若干钳形互感器9,该采集单元2、按键单元4、显示单元3、RTC单元6、摄像单元5、通信单元7均与MCU单元1电连接,该供电单元8用于给该监测装置提供电能,该若干钳形互感器9与采集单元2电连接并用于获取低压配电网上各支路或总干线上的漏电流,该摄像单元5用于扫描载有用户信息的二维码或条形码,该MCU单元1将钳形互感器9获取的各支路或总线漏电流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漏电流发生的所在支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漳州供电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漳州供电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408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