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强钢丝-纤维网格布加固桥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36989.2 | 申请日: | 201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664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程勋煜;马辉;陆海珠;纵焱;祝争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高速公路工程养护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E01D101/30;E01D10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钢丝 纤维 网格 加固 桥梁 结构 | ||
一种高强钢丝‑纤维网格布加固桥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桥梁梁体(1)、粘结层(2)、高强钢丝‑纤维网格布(3)、剪力钉(4)、外防护层(5),高强钢丝‑纤维网格布(3)由高强钢丝束(31)和纤维布(32)通过树脂胶间隔式粘结形成的网格状结构,垂直于桥梁梁体(1)的底面离散植入若干垂直的剪力钉(4),外防护层(5)通过喷射、涂抹或浇筑的方式覆盖粘结层(2)、高强钢丝‑纤维网格布(3)和剪力钉(4),并与桥梁梁体(1)共同组合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桥梁结构加固技术的缺陷,成本低、自重小,工艺简单、快速,以提高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能够满足加固桥梁梁体结构的整体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结构加固技术,尤其是一种高强钢丝-纤维网格布加固桥梁结构,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已建大量桥梁经过多年的运营,必将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桥梁损伤不断累积,导致桥梁承载力大大降低;同时,现有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桥梁超载等原因使桥梁原设计承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要,严重地影响桥梁安全性能。因此,需要及时对桥梁进行加固和修复,以恢复或提升使用功能。
对于混凝土桥梁,目前结构加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加固方法从传统的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和预应力加固法到粘贴碳纤维加固法、粘贴碳纤维板加固方法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每种加固方法均有其优点和不足。如:(1)增大截面加固法: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筋网砂浆层,来增大原混凝土结构截面面积和配筋,达到提高构件承载力的目的。优点是工艺简单,适用面广,可广泛用于一般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缺点是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期较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影响,大大地增加结构的自重,截面增大对结构外观及房屋净空也有一定影响。(2)粘贴钢板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是在桥梁梁体底部表面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粘贴钢板,从而达到提高桥梁承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粘贴钢板法的施工简单而快捷,对结构外观形状的影响较小,但该加固方法自重大,耐腐蚀、耐火性、耐久性差,且对节点的处理难度极大。(3)碳纤维加固法:碳纤维加固法是九十年代后期逐渐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加固方法,它通过使用轻质高强的碳纤维布粘贴结构相应的部位来达到补强加固的目的,而且相对于其他加固方法有着易于施工和不增加截面尺寸等优点,但是碳纤维加固容易发生脆性破坏,对结构破坏没有一定的预期,安全风险大,并且存在耐火、耐高温性能较差和延性不足的问题,耐久性能也有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高强钢丝-纤维网格布加固桥梁结构,可显著提高桥梁结构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强钢丝-纤维网格布加固桥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桥梁梁体、粘结层、高强钢丝-纤维网格布、剪力钉、外防护层,高强钢丝-纤维网格布由高强钢丝束和纤维布通过树脂胶间隔式粘结形成的网格状结构,高强钢丝束和纤维布之间相互垂直,高强钢丝-纤维网格布布置于桥梁梁体的底面,布置方式为高强钢丝束沿着桥梁梁体的顺桥向方向,纤维布沿着桥梁梁体的横桥向方向,垂直于桥梁梁体的底面离散植入若干垂直的剪力钉,外防护层通过喷射、涂抹或浇筑的方式覆盖粘结层、高强钢丝-纤维网格布和剪力钉,并与桥梁梁体共同组合为一体。
所述的纤维布为碳纤维布、玄武岩纤维布、玻璃纤维布、芳纶纤维布的一种,纤维布的宽度10~150mm,间距100~300mm。
所述剪力钉长度为30~50mm,直径为8~15mm。
所述高强钢丝束由5~8根高强细钢丝组合在一起形成,所述单根高强钢丝截面积0.1~1mm2,间距100~300mm。
所述粘结层为树脂砂浆、水泥砂浆中的一种,粘结层的厚度为3~5mm。
所述外防护层为树脂砂浆、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一种,外防护层的厚度为3~8mm。
所述树脂胶为环氧树脂胶、乙烯基树脂胶、聚氨酯树脂胶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高速公路工程养护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高速公路工程养护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369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卡丁车碰撞监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大功率电池组的储能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