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虹膜和人脸识别的支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33332.0 | 申请日: | 2019-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648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曾新华;周靖阳;严娜;欧阳麟;孙杨杨;季铖;洪伟;陈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中科奔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20/40 | 分类号: | G06Q20/40;G06Q20/42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孙永智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习友路与石莲南路交口***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虹膜 识别 支付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虹膜和人脸识别的支付系统,涉及智慧支付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两之间相互通讯连接的银行端、移动智能终端和商家端,手机端包括生物特征采集机具、加密模块、商品管理子系统、触摸显示屏和数字签名模块;银行端包括生物特征采集机具、注册模块、银行业务子系统、验证模块、解密模块和支付短信编辑模块。本实用新型通过生物特征采集机具采集人体特征数据进行支付和注册,商家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密后发送至银行端进行解密认证,并向用户移动智能终端发送确认短信或数字签名进行确认,完成人脸支付流程,提高了收银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收营员工作效率,降低了收营员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慧支付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虹膜和人脸识别的支付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在商品购物结账时,需要到收银台去结账,收银员对商品一一进行扫描,再由用户使用微信、支付宝或者银行卡进行支付。
这种支付方式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完成交易后进行支付的一种重要方式,现有的手机通常通过数字密码输入的方式完成支付,而如iphoneX则通过面部识别以及双击侧边框的功能按钮的方式完成支付动作,面部识别基于生物体征保障用户账户的安全性,双击侧边框的动作通过用户的主动行为保证了支付行为的确定性,然而,精准的面部识别是一种复杂的技术,成本高昂,国产的手机很难达到苹果公司的技术层次,而且高昂的成本提高了消费的准入门槛,不适合当前国内的主流消费标准。
相对于当前这种结算方式,给消费者和商场超市管理者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在结账时,收银员经常忘记用户的会员身份,用户不能享受到会员该有的价格;另外,现有结账方式,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不仅效率低,而且人工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虹膜和人脸识别的支付系统,通过生物特征采集机具采集人体特征数据进行支付和注册,商家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密后发送至银行端进行解密认证,并向用户移动智能终端发送确认短信或数字签名进行确认,解决了现有的结账方式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基于虹膜和人脸识别的支付系统,包括两两之间相互通讯连接的银行端、移动智能终端和商家端;
所述银行端、移动智能终端和商家端均用各自的通讯模块通过无线网络交互;所述商家端和银行端各自的通讯模块之间连接有网上支付网关用来实现无线网络的交互;所述银行端和商家端均设置有生物特征采集机具;
所述手机端包括生物特征采集机具、加密模块、商品管理子系统、触摸显示屏和数字签名模块;所述生物特征采集机具用于采集人体相关特征数据信息作为用户支付凭证;所述加密模块用于对采集到的相关特征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并通过通讯模块发送至银行端;所述商品管理子系统用于对商品进行管理和汇总,统计出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支付金额通过通讯模块发送至银行端;所述触摸屏通过数字签名模块与通讯模块连接;
所述银行端包括生物特征采集机具、注册模块、银行业务子系统、验证模块、解密模块和支付短信编辑模块;所述生物特征采集机具用于采集人体相关特征数据信息;所述注册模块用于用户银行账号注册,采集的人体相关特征数据生成各类数据模板,并将账号和其手机号与各类数据模板绑定;所述银行业务子系统用于接收网上支付网关传输的IP协议;所述解密模块用于对商家端上传的相关特征数据信息进行解密处理;所述验证模块用于对解密完成的相关特征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判断用户身份;所述支付短信编辑模块用于对身份验证成功的用户向其移动终端发送支付确认信息;
所述移动智能终端设置有支付短信确认模块;所述支付短信确认模块用于接收银行端支付短信编辑模块发送的支付确认短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中科奔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中科奔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333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配电线路转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收纳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