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与叠合梁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柱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11613.6 | 申请日: | 201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581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1 |
发明(设计)人: | 杜晓;孙良君;姜程鹏;程栋华;刘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五嘉晨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30 | 分类号: | E04C3/30;E04C3/34;E04B1/58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李艾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叠合 连接 预制 混凝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与叠合梁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柱,包括钢筋混凝土柱子本体,柱子本体上设置有叠合梁连接区,叠合梁连接区内从上之下依次设置有上部螺纹套筒、中部螺纹套筒和下部螺纹套筒,上部螺纹套筒和下部螺纹套筒上均安装有第一锚固钢筋,第一锚固钢筋与柱子本体内的钢筋部绑扎连接,中部螺纹套筒的径向表面上开设有两个通孔,中部螺纹套筒通过两个通孔套设在两根第二锚固钢筋上,两根第二锚固钢筋相互垂直设置并与柱子本体内的钢筋部绑扎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梁柱连接节点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可以实现预制柱与叠合梁简便快速的现场连接,并且连接稳定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与叠合梁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柱。
背景技术
自2011年我国提出“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以来,国内的建筑业发展进行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绿色、工业化、信息化”为发展方向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得到重视和兴起。尽管装配式产业发展迅速,我国装配式结构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现有的装配式建筑仍多采用“等同现浇”设计理论与评价方法,缺乏针对装配式本身性能的设计、评价标准,体系仍有待完善。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装配式结构体系之一,该结构中的梁柱连接节点是影响整体抗震性能的核心受力部位。现有的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根据接合部位是否有后浇段,分为湿连接与干连接两种形式。
湿式连接装配式节点,又称装配整体式节点,是指预制梁、柱或T形构件在接合部利用钢筋搭接、锚固或套筒连接的同时,在预制构件结合部后浇混凝土连接而成的节点形式。通过一定的构造措施,保证节点区域的抗剪能力与钢筋连接的可靠性,预制柱为单层柱构件或串联柱构件,预制梁一般为叠合梁。湿连接节点中,塑性变形往往出现在节点以外的区域(塑性铰区),连接区应保持弹性,符合“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
干式连接装配式节点是指不需要后浇混凝土,而是在构件内预埋连接部件,通过预应力筋、螺栓或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的节点形式。干连接节点的弹塑性变形通常发生在连接区,梁柱构件的变形处于弹性范围内,因此往往通过增加耗能构件(角钢、阻尼器等)来提高节点的耗能能力。干连接节点预制构件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小,易实现震后的可修复和可更换,具有较好的结构恢复性
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是下部采用预制混凝土形式,上部采用现浇混凝土形式,通过对接合面采用相应的连接措施使得装配后构件的刚度、承载力等指标与现浇混凝土构件相同,与现浇梁相比,具有施工方便、节约模板、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构件标准等优点;与全预制混凝土梁相比,具有整体性强、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因此,叠合梁在工程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取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预制混凝土柱的连接节点属于湿式连接,节点连接问题是技术难题,目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混凝土柱在节点处需要大量钢筋连接,节点结构复杂,施工困难。
因此,亟需研发一种便于与叠合梁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柱,以解决梁柱节点结构复杂、施工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与叠合梁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柱,能够使梁柱连接节点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可以实现预制柱与叠合梁简便快速的现场连接,并且连接稳定可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与叠合梁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柱,包括钢筋混凝土柱子本体,所述柱子本体上设置有叠合梁连接区,所述叠合梁连接区内从上之下依次设置有上部螺纹套筒、中部螺纹套筒和下部螺纹套筒,所述上部螺纹套筒和下部螺纹套筒上均安装有第一锚固钢筋,所述第一锚固钢筋与柱子本体内的钢筋部绑扎连接,所述中部螺纹套筒的径向表面上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中部螺纹套筒通过两个通孔套设在两根第二锚固钢筋上,两根第二锚固钢筋相互垂直设置并与柱子本体内的钢筋部绑扎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锚固钢筋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锚固钢筋与对应的上部螺纹套筒端部以及下部螺纹套筒端部螺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五嘉晨建筑工业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五嘉晨建筑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116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泥浆扫毛工具
- 下一篇:一种压杆到位检测装置及智能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