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顶管抗浮支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506880.4 | 申请日: | 2019-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598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 发明(设计)人: | 邱杰杰;石峰;邢广成;李高明;王鹏;郭峰;吴一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德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1/028 | 分类号: | F16L1/028;F16L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李新昂 |
| 地址: | 430022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顶管抗浮 支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顶管抗浮支架,包括管道,所述管道的外表面包覆有热收缩带,所述热收缩带与所述管道相离的一面包覆有环形抱箍,所述环形抱箍与所述热收缩带相离的一面安装有滑轮组件,所述滑轮组件与管涵相接触,通过滑轮使管道能够更方便的推入管涵,同时,通过调整滑轮的高度也能实现对管顶与管涵之间的间隙的控制,从而起到抗浮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施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顶管抗浮支架。
背景技术
顶管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
顶管技术在直埋供热管网工程中的应用,对于供热管道的顶管施工,大多采用较大口径的钢筋砼管作为顶管涵管,然后再将预制保温管穿越涵管。然而现有施工技术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供热管道的外护管及防腐结构在穿越过程中容易遭到损坏,导致外防腐破损或管道自身损伤,影响管道使用寿命;
2、涵管与外护管之间填砂很难按照设计要求填充密实,压实度难以保证,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填砂可能会被水流带走,容易造成涵管与外护管之间形成空腔,产生浮管,对管道的安全运行造成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顶管抗浮支架,能够更方便地推入管涵,起到抗浮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顶管抗浮支架,包括管道,所述管道的外表面包覆有热收缩带,所述热收缩带与所述管道相离的一面包覆有环形抱箍,所述环形抱箍与所述热收缩带相离的一面安装有滑轮组件,所述滑轮组件与管涵相接触。
进一步,所述环形抱箍包括第一半圆形抱箍和第二半圆形抱箍,所述第一半圆形抱箍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抱箍拼接成圆形,所述第一半圆形抱箍和所述第二半圆形抱箍的两侧均通过螺栓组件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滑轮组件有两个,两个所述滑轮组件之间的夹角为90 度~110度;所述滑轮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安装有滑轮。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半板和第二半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三半板和第四半板,所述第一半板和所述第三半板均与所述环形抱箍相焊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半板和所述第二半板通过垫片和螺栓相连接,所述第三半板和所述第四半板通过所述垫片和螺栓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环形抱箍的厚度为1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滑轮使管道能够更方便的推入管涵,同时,通过调整滑轮的高度也能实现对管顶与管涵之间的间隙的控制,从而起到抗浮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顶管抗浮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滑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一种新型顶管抗浮支架,包括管道1,所述管道1的外表面包覆有热收缩带2,所述热收缩带2与所述管道1相离的一面包覆有环形抱箍3,所述环形抱箍3与所述热收缩带2相离的一面安装有滑轮组件4,所述滑轮组件4与管涵5相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德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德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068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