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暖式型材踢脚线板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05344.2 | 申请日: | 2019-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013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旭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F24D19/00;F24D19/10;E04F19/0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徐关寿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暖 式型材踢脚 线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暖式型材踢脚线板,底板下端设有与底板互成夹角的导流板,盖板底端向底板方向弯折形成折流板,折流板的下表面与导流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与气道相连通的气口;气道内两端配设出风口相对设置的吹风器,吹风器可将气道内由电热元件产生的热气沿气道的长度方向流动,从气口处排出,在室内形成热气流循环,底板处的导流板紧贴地面或地板,使热风尽量贴近地面从气口处吹出,让热空气从地面或底板处开始加热室内环境,使室内环境受热均匀,盖板底端向底板方向弯折处为圆弧过渡,折流板将气道内沿着盖板侧的部分空气重新折回电热元件处,进行再次循环加热,从而提高热效率,使从气口流出的空气温度均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暖设备,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采暖式型材踢脚线板。
背景技术
传统踢脚线地暖通过踢脚线内部的发热装置加热,再通过制作踢脚线外壳的金属材料(多为铝合金)导热,从而加热室内环境温度;由于主要依赖金属导热性能和热辐射作用将其内部的发热装置产生的热量释放至室内环境中,大部分热量仍积聚在踢脚线附近,不能快速和室内空气形成对流,将热量散发至室内环境中,从而导致室内环境温升较慢,且发热装置和环境温度要形成较大的温差才能有效提高升温效果,这样使得踢脚线内的发热装置必须产生较高温度,而一般像发热膜或者发热电缆等发热装置加热到表面温度越高,加热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也是导致室内环境温升过慢的原因。
申请人在本申请的申请日前已申请相关内置风扇的踢脚线板,发现在采用型材加工而成的踢脚线板中,由于铝型材是一体拉伸制作而成,因此底板和盖板扣合处往往是一整条封闭线,无法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需要在盖板或底板处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加工此类风口需要通过激光切割,加工过程相对复杂,且耗费较大的资源,因此不能有效的解决风口设置的问题,会使制作踢脚线板的成本明显提高。
因此,如何促进踢脚线板内的热量循环散发,并从合理设置的风口吹出,促进室内空气加速升温,成为推广踢脚线地暖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暖式型材踢脚线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暖式型材踢脚线板,包括安装于内墙面的底板,与底板配合并覆盖底板的盖板,所述底板和盖板之间形成气道,气道内设电热元件,电热元件与控制电热元件的温控器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底端设有与底板互成夹角的导流板,所述盖板底端向底板方向弯折形成折流板,折流板的下表面与导流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与气道相连通的气口;所述气道内两端配设出风口相对设置的吹风器,所述吹风器可将气道内由电热元件产生的热气沿气道的长度方向流动,从气口处排出,在室内形成热气流循环。
优选地,所述吹风器为微型侧吹式吹风器。
优选地,所述电热元件为发热电缆,所述底板的气道侧沿长度方向设有多条平行的布线槽,发热电缆从布线槽一端布入第一个布线槽后折返布入第二布线槽,往返布入多条布线槽后出线,发热电缆的进线端和出线端通过接线端子与温控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布线槽呈C型,供发热电缆卡入的开口朝向盖板,内设多个间隔分布的齿部,布线槽与底板内壁之间设有用于减少接触面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沿气道方向延伸的凸棱。
优选地,所述电热元件为发热膜,所述发热膜通过粘贴层设置在底板的气道侧,电源端通过接线端子与温控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板上端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与盖板上端设置的凹槽匹配并相互扣合。
优选地,所述多条平行的布线槽上下两侧设有相互平行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上侧壁和下侧壁的一端均设有相互对向的凸起,并形成卡槽,所述吹风器通过其顶部和底部设置的凸起卡入卡槽。
优选地,所述盖板的下侧壁上侧设有卡臂,卡臂与下侧壁形成T型槽,所述T型槽内设有若干T型连接件,所述T型连接件一端可活动的插接在T 型槽内,另一端设有卡扣,与盖板处对应设置的卡扣扣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旭,未经王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053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