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96200.5 | 申请日: | 2019-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977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覃璐欣;何素娟;余勤;许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覃璐欣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3F5/10;C02F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胜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69 | 代理人: | 路兆强;潘冰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绵 城市 雨水 收集 综合利用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尤其涉及应用于海绵城市系统的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该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包括设置在基坑边缘位置、地下室空间外依次连通的蓄水池、多介质过滤装置、清水池及自然渗透池,该蓄水池连通外部雨水收集装置。通过设计利用基坑边缘及地下室空间外之间的空间区域,从而避免了占用地下室空间或者地面空间,空间利用率高,同时兼顾了海绵城市的要求。另外,由于充分利用了基坑部分,也相对降低了维护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尤其涉及应用于海绵城市系统的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大部分城市受季风气候影响,强降雨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频繁。而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突出特点是城市硬化面积增加,进而造成在强降雨极端天气下,城市地表面水径流流量增加,目前城市中大部分小区、公建单位在建设之初一般都设计成满铺的地下室,高层建筑增多,人口密度高、耗能高,而景观建设未考虑雨水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于小区或公建,而雨水收集综合利用应当提倡包含生态文明的哲学精神,利用符合自然规律的系统更好服务于城市。
城市海绵办要求小区设计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通常分为两种:1、蓄水模块单独设于地下室,占地下室空间,造价高还影响业主车位的需求;2、单独设室外蓄水模块,不仅占用土地使用,且年限不长久,清洁困难容易积淤泥影响蓄水容积,模块承压能力有限,易老化不安全易坍塌。这两种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空间利用率较低,另外相对而言,单独设立的蓄水模块在维护成本上也较高,为此思考寻求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间利用高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综合利用系统,包括设置在基坑边缘位置、地下室空间外依次连通的蓄水池、多介质过滤装置、清水池及自然渗透池,该蓄水池连通外部雨水收集装置。通过设计利用基坑边缘及地下室空间外之间的空间区域,从而避免了占用地下室空间或者地面空间,空间利用率高,同时兼顾了海绵城市的要求。另外,由于充分利用了基坑部分,也相对降低了维护成本。
为了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保证防水效果,该蓄水池、清水池及自然渗透池包括地下室外墙及基坑墙体,该地下室外墙与该基坑墙体构成该蓄水池、清水池及该自然渗透池的墙体部分具有防水层。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系统处理水循环效率,该自然渗透池的底部设有渗水集水井。该渗水集水井的作用是集水并将水向下层地底下渗透。
外部雨水收集装置主要功能是为了将雨水疏导收集,由于外部环境复杂,雨水混浊,为保证系统良好高效运行,外部雨水收集装置兼具对雨水预处理功能,因此,该外部雨水收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雨水汇总管路、安全分流井、截污挂篮井及雨水弃流控制井,该雨水弃流控制井包括与下游污水井连通的弃流排污管,该雨水弃流控制井通过控制阀连通该蓄水池,该蓄水池内具有蓄水提升泵。雨水通过雨水汇总管路汇总,通过安全分流井合理分流,通过截污挂篮井截流混杂的大体积垃圾,然后通过雨水弃流控制井实现初期混浊雨水的过滤、弃流及排污,将初期混浊雨水通过弃流排污管疏通到下游污水井中。下游污水井连接市政排污管路。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对蓄水池内雨水的处理效果,该多介质过滤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前管路混合器、多介质过滤器及后管路混合器,该蓄水提升泵连通前管路混合器,该后管路混合器连通该清水池。
进一步地,该前管路混合器连接有絮凝加药装置,用于辅助沉积杂质;该多介质过滤器底部设有排污管,用于排出杂质;该后管路混合器连接有消毒加药装置,用于消毒。排污管可以连接通向市政排污管路。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维护,该清水池与该多介质过滤器之间设有反冲洗管路,用于该多介质过滤器的反向冲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覃璐欣,未经覃璐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962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