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79769.0 | 申请日: | 2019-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394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何恩节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S40/22 | 分类号: | H02S40/22;H02S20/32;F24S30/48 |
代理公司: | 济南领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46 | 代理人: | 王爱丽 |
地址: | 233199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光电 转换 效率 太阳能电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太阳能电池设备技术领域的一种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包括底座、太阳能装置和凸透镜,所述底座的内部开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顶部通过传动轴安装有齿轮,所述电机通过所述齿轮安装有旋转柱,所述旋转柱位于所述底座的上部,所述凹槽的右侧壁通过螺栓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性输出连接所述电机;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的设置,结构设计合理,在太阳能板的上部安装有凸透镜,利用凸透镜的聚光原理对光线进行聚光,使光线强度在单位面积内强于阳光直射,聚光后的阳光直射太阳能板的表面,使太阳能板发生光电转换,从而提高太阳能板对光的转换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又称为“太阳能芯片”或“光电池”,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直接发电的光电半导体薄片。单体太阳能电池不能直接做电源使用。作电源必须将若干单体太阳能电池串、并联连接和严密封装成组件。太阳能板,多个太阳能电池片按组装的组装件,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现有的太阳能电池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使用的不能够对光线进行聚集,从而不能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了太阳能电池对光能的转换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太阳能电池在使用的不能够对光线进行聚集,从而不能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了太阳能电池对光能的转换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包括底座、太阳能装置和凸透镜,所述底座的内部开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顶部通过传动轴安装有齿轮,所述电机通过所述齿轮安装有旋转柱,所述旋转柱位于所述底座的上部,所述凹槽的右侧壁通过螺栓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性输出连接所述电机,所述太阳能装置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旋转柱的顶部,所述太阳能装置包括安装架和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安装架的顶部,所述安装架的右端通过焊接固定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右端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太阳光传感器,所述太阳光传感器电性双向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凸透镜位于所述太阳能板的上部,所述凸透镜的外侧壁套接有环形框,所述环形框通过多个连接柱与所述安装架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中间位置开有通孔,所述通孔中镶嵌有轴承。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连接柱呈现方形分布于所述安装架的外部。
优选的,所述旋转柱的顶部焊接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所述安装架的底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的设置,结构设计合理,在太阳能板的上部安装有凸透镜,利用凸透镜的聚光原理对光线进行聚光,使光线强度在单位面积内强于阳光直射,聚光后的阳光直射太阳能板的表面,使太阳能板发生光电转换,从而提高太阳能板对光的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00,旋转柱110,连接板111,密封板120,电机130,齿轮 131,控制器140,太阳能装置200,支撑柱210,太阳光传感器211,安装架220,太阳能板230,凸透镜300,连接柱310,环形框320。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技学院,未经安徽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797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业废水采样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监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