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介入手术后护理防感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30212.0 | 申请日: | 2019-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13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赵黎;李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15/00 | 分类号: | A61F15/00;A61M35/00 |
代理公司: | 常德宏康亿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39 | 代理人: | 周济妹 |
地址: | 200092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介入 术后 护理 感染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介入手术后护理防感染装置,包括底座、无菌纱布和护盖,所述底座的四个端脚处设有凸块,凸块的底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粘粘有医用胶粘带;所述底座的底面设有创面护理孔,创面护理孔与底座上表面设有的盖孔相连通;所述无菌纱布置于盖孔内,无菌纱布的两端搭放于创面护理孔与盖孔间形成的平台上,无菌纱布的中部嵌入创面护理孔内。本介入手术后护理防感染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效的避免患者在移动的过程中出现纱布从创面脱落的现象,并且基于底座与护盖的作用,防止外部感染进入以及受到外力作用导致创面开裂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术后护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介入手术后护理防感染装置。
背景技术
介入治疗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
介入治疗具有创面小、疗程短、见效快等优点,但由于创面较小,使得术后的护理防感染不便,容易出现创面开裂、感染等情况,因此,急需一种介入术后护理防感染装置来解决这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入手术后护理防感染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效的避免患者在移动的过程中出现纱布从创面脱落的现象,并且基于底座与护盖的作用,防止外部感染进入以及受到外力作用导致创面开裂的情况,因而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介入手术后护理防感染装置,包括底座、无菌纱布和护盖,所述底座的四个端脚处设有凸块,凸块的底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粘粘有医用胶粘带;所述底座的底面设有创面护理孔,创面护理孔与底座上表面设有的盖孔相连通;所述无菌纱布置于盖孔内,无菌纱布的两端搭放于创面护理孔与盖孔间形成的平台上,无菌纱布的中部嵌入创面护理孔内;所述护盖与盖孔相匹配,护盖的外侧壁均匀排列有外螺纹,盖孔的内侧壁均匀排列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相匹配,护盖通过相配合的内外螺纹转动安装于盖孔内;所述护盖的上表面还均匀排列有透气孔,透气孔贯穿护盖内壁,并与创面护理孔相连通;所述平台与护盖的底面相对应,平台的上表面与护盖的底面接触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与凸块为一种一体成型注塑构件。
优选的,所述护盖为一种透明塑料构件。
优选的,所述无菌纱布采用高温沸水杀菌、消毒。
优选的,所述创面护理孔的孔径小于盖孔的孔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介入手术后护理防感染装置,通过在底座设置医用胶粘带,从而可将其粘粘于创面外的皮肤上,利用底座中的创面护理孔对创面进行上药后,将经过高温沸水杀菌、消毒的无菌纱布置于创面护理孔内,并贴附于创面上,而后将护盖旋入底座中的盖孔中,使其底部顶压搭放在平台上的无菌纱布两端,从而将其固定;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防感染能力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仰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护盖结构装配局部图。
图中:1、底座;2、凸块;21、凹槽;22、创面护理孔;23、盖孔;3、无菌纱布;4、平台;5、护盖;6、外螺纹;7、内螺纹;8、透气孔;9、医用胶粘带。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302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