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隐体立交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25504.5 | 申请日: | 2019-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5784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吕晓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晓江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1C1/04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龙涛 |
地址: | 050093 河北省石家庄***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交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隐体立交,包括:第一直行道和第二直行道,所述第一直行道和第二直行道互相垂直形成交叉口,所述第一直行道沿进入交叉口方向的右侧依次设有第一左转车道和第一右转车道,所述第二直行道沿进入交叉口方向的右侧依次设有第二左转车道和第二右转车道,所述第一直行道和所述第二直行道沿进入交叉口方向的最左侧和最右侧均设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隐体立交占地面积小,充分利用空间,无需层层高架,减少视线遮挡,不影响城市景观;结构简单,投资小,工期短;通行十分便捷,各向机动车道无交叉,机动车无需依赖交通信号灯,大大提高了交通流速,降低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路口规划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隐体立交。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立体交通的现状不容乐观,各个方向的机动车道交错复杂,给司机带来困难,易导致交通堵塞甚至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如果路口信号灯分布不合理,更加让司机望而却步。另外层层叠叠的高架桥高达十几米,占用土地多,极易造成视线拥堵,影响城市景观。且目前很大一部分立交桥没有完全解决机动车各向流线交插与非机动车的流线交插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隐体立交,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不影响城市美观,且机动车不依赖交通信号灯,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以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各向流线无交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隐体立交,包括:第一直行道和第二直行道,所述第一直行道和第二直行道互相垂直形成交叉口,所述第一直行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坡道、地下车道和第二坡道,所述第一坡道和第二坡道整体呈“V”形状排布,所述第二直行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坡道、第一缓冲区、第五坡道、高架车道、第六坡道、第二缓冲区和第四坡道,所述第三坡道、第五坡道、第六坡道和第四坡道整体呈“W”形状排布;所述第一直行道沿进入交叉口方向的右侧依次设有第一左转车道和第一右转车道,所述第一左转车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七左坡道、第一右转左弯道、第八坡道、第一左转桥和第九坡道,所述第一左转车道通过所述第九坡道汇入所述高架车道,所述第一右转车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七右坡道、第一右转右弯道和第十坡道,所述第七左坡道和第七右坡道并列设置,所述第一右转左弯道和第一右转右弯道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直行道沿进入交叉口方向的右侧依次设有第二左转车道和第二右转车道,所述第二左转车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十一左坡道、第二右转左弯道、第十二坡道、第二左转桥和第十三坡道,所述第二左转车道通过所述第十三坡道汇入所述地下车道,所述第二右转车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十一右坡道、第二右转右弯道和第十四坡道,所述第十一左坡道和第十一右坡道并列设置,所述第二右转左弯道和第二右转右弯道并列设置;所述第一直行道和所述第二直行道沿进入交叉口方向的最左侧和最右侧均设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所述人行道在所述非机动车道外侧,所述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交叉口处设有汇合区;所述地下车道、所述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二缓冲区、所述第一右转左弯道和所述第一右转右弯道均位于同一地下水平面;所述高架车道、所述第二右转左弯道和所述第二右转右弯道均位于同一地上水平面;所述第一左转桥、所述第二左转桥、所述非机动车道、所述人行道和所述汇合区均位于地平面。
优选地,所述地下车道的中心和所述高架车道的中心位于所述交叉口的中心线上。
优选地,所述地下水平面为地下5米水平面,所述地上水平面为地上3米水平面。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坡道、所述第二坡道、所述第三坡道、所述第四坡道、所述第七左坡道、所述第七右坡道、所述第八坡道、所述第十坡道、所述第十三坡道和所述第十四坡道均从地上0米处沿进入交叉口方向延伸至地下5米处,且坡度均为10%;所述第五坡道和所述第六坡道均从地下5米处沿进入交叉口方向延伸至地上3米处,且坡度均为10%;所述第九坡道、所述第十一左坡道、所述第十一右坡道和所述第十二坡道均从地上0米处沿进入交叉口方向延伸至地上3 米处,且坡度均为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晓江,未经吕晓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255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电磁热效应的除冰雪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便于调节的多功能摄像机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