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体化水力截流井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15723.5 | 申请日: | 201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625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黄超;叶梅;宫经成;曹瑞良;刘奇;张佳波;唐正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02;E03F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周娓娓;晁璐松 |
地址: | 100161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水力 截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体化水力截流井,包括截流井结构、格栅、低阻拍门和防倒灌装置,截流井结构截面呈矩形,截流井结构包括前端进水壁、后端出水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前端进水壁和后端出水壁对称设置在矩形的一组长边上,左侧壁和右侧壁对称设置在矩形的一组短边上,截流井结构内设置有固定堰,固定堰与矩形的一组长边平行、并且设置在靠近后端出水壁的一侧。水力可调堰门进行调节的一体化水力截流井,既能实现拦渣以及污水流量的精确控制,又能防止下游水倒灌的新型截流井技术。水平格栅拦截,可以实现对漂浮物及悬浮物的拦截,从而防止漂浮物及悬浮物进入自然水体,减小对自然水体的污染。低阻拍门有效控制了合流制出水管道的流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市政排水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是一体化水力截流井。
背景技术
截流井是市政排水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构筑物,可收集旱天直排污水,消减雨天溢流污染。旱天时,将沿河排水口的污水截流进入污水处理厂;雨天时,将部分雨污混流水截流进入污水处理厂,超过截流能力的雨污混流水排入地表水体。
传统的截流井有槽式、堰式和槽堰结合式,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设计截流量与客观需求的截流量相差较大。设计截流量是通过一定调查研究和理论计算,设定不同的溢流堰高度等措施来确定的;客观需求的截流量是根据各个排口合流混流的实际情况,以及溢流污染控制要求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能力确定的。两者的误差很大,溢流堰高度一旦设定就难以调整。第二,排涝阻水。设计规程要求溢流堰顶高高于河道洪水位以防止河水倒灌,这势必形成排涝不畅。第三,截流效率低。排水系统中通常由一根截流干管串联起若干个截流井,上一个井截流后的水与下一个井截流前的水混合后再截流,混流水经逐级稀释,最终进入污水系统的水浓度低。第四,沉积污染严重。截流的多为面层水体,管、井沉积污染严重,最终随暴雨冲刷一并入河,影响城市水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体化水力截流井,要解决截流效率低、设计截流量与客观需求的截流量相差较大、排涝不畅、沉积污染严重、拦渣以及污水流量控制不精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体化水力截流井,包括截流井结构、格栅、低阻拍门和防倒灌装置,截流井结构截面呈矩形,截流井结构包括前端进水壁、后端出水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前端进水壁和后端出水壁对称设置在矩形的一组长边上,左侧壁和右侧壁对称设置在矩形的一组短边上,截流井结构内设置有固定堰,固定堰与矩形的一组长边平行、并且设置在靠近后端出水壁的一侧;
所述格栅设置在截流井结构内,格栅与固定堰平行、并且设置在靠近前端进水壁的一侧;
前端进水壁上开设有合流进水管,合流进水管与进水通道连通;格栅与固定堰之间的右侧壁上设置有污水截流口,污水截流口内侧面设置有低阻拍门,低阻拍门内侧面与右侧壁内侧面平齐,污水截流口的外侧面设置有合流出水管,合流出水管与排水通道连通;
防倒灌装置设置在固定堰右侧;
后端出水壁上开设有入河出水管,入河出水管与下游河道连通。
进一步,合流进水管和合流出水管的管径均为300mm。
进一步,左侧壁和右侧壁的长度至少为1700mm。
进一步,前端进水壁和后端出水壁的长度至少为2000mm。
进一步,合流进水管和入河出水管的水管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低阻拍门的宽度至少为300mm。
进一步,防倒灌装置为水力可调堰门;水力可调堰门上设置有配重。
进一步,格栅包括格栅支架本体和设置在格栅支架本体上的自动清理设备。
进一步,污水截流口的宽度与合流出水管的管道内径相适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157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