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力管网漏损检测听漏杆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99986.1 | 申请日: | 201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245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姜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新 |
主分类号: | F17D5/06 | 分类号: | F17D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林佰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2 | 代理人: | 张瑞玲 |
地址: | 274200 山东省菏泽***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 管网 检测 听漏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力管网漏损检测听漏杆,包括听杆、连接组件、声腔、音膜和腔盖,所述声腔上端开口,下端封闭,腔盖位于声腔的开口端,且声腔与腔盖采用螺纹连接,所述音膜位于声腔和腔盖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声腔为倒锥形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和螺母,所述第一垫片位于声腔底部外侧,所述第二垫片位于声腔底部内侧,所述听杆上端依次穿过第一垫片、声腔底部和第二垫片后与螺母连接。现有听漏杆与声腔连接方式多为套接,声腔的形状也多为直筒台阶状,音膜也多采用非专业音膜,因此声音在传导时易出现局部失真,声音外泄,不内敛,易受环境干扰。本实用新型能减少声音传导时外泄、失真,并减少其受环境的干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力管网泄漏检测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压力管网漏损检测听漏杆。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城市空间越来越小,压力管网越来越密,越来越深。而随之而来的维修越来越困难,因此在发生问题时,借助听漏杆准确锁定问题所在位置,判断问题具体是什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的听漏杆声腔大多为直简台阶状,碗状,外壳轻薄,连接方式为套接加螺丝固定,而听漏杆原理为骨传导,漏点的噪音传导到耳朵中后,音色会出现局部失真,出现外泻,无法做到声音内敛,在现有环境下工作,环境噪音也干扰听漏效果,极易出现误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压力管网漏损检测听漏杆,用以解决现有现有听漏杆工作时易受噪音干扰,且声音不内敛易外泄的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压力管网漏损检测听漏杆,包括听杆、连接组件、声腔、音膜和腔盖,所述声腔上端开口,下端封闭,腔盖位于声腔的开口端,且声腔与腔盖为螺纹连接,所述音膜位于声腔和腔盖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声腔为倒锥形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和螺母,所述第一垫片位于声腔底部外侧,所述第二垫片位于声腔底部内侧,所述听杆上端依次穿过第一垫片、声腔底部和第二垫片后与螺母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由于听杆与声腔底部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而非现有技术的套接,且第一垫片与第二垫片可加工为净面,这样压力管网漏损点的声音通过第一垫片、第二垫片时更不易出现外泄,然后压力管网漏损点的声音经由倒锥形状的声腔呈喇叭状放大,再通过音膜、腔盖传导至操作者耳朵里,经过这一系列过程使得声音更保真、内敛,不外泄。腔盖与声腔采用螺纹连接,音膜位于腔盖与声腔丝接驳接缝,便于及时更换或维护音膜。
进一步限定,所述听杆下端为倒锥形状,所述听杆杆体为圆柱实心体,听杆的直径为5到15毫米之间;圆柱实心体能确保听杆伸入压力管网漏损点时不易折断,还减小了体积,这不仅满足了功能上的需求,也使得设备整体上更美观,使用更轻巧。
进一步限定,所述音膜为圆形;采用紫铜、铍铜或磷铜金属材质的圆形音膜能进一步使声音传导过来无外泄、更保真,音膜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高频或低频的音膜。
进一步限定,所述腔盖上表面开有七个通孔,一个位于腔盖中心,其余六个围绕腔盖中心呈环形均匀分布;由于腔盖与声腔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以经音膜传导过来的声音大多数只能通过开有通孔的腔盖传导出来,这样操作者就能听到较为保真的声音了。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现有技术大多数采用套接,而本实用新型听杆与声腔采用螺纹连接,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也被加工至净面,压力管网漏损点的声音通过第一垫片、第二垫片时更不易出现外泄,也提高了屏蔽环境杂音的能力;现有技术的声腔多数采用直筒台阶状,而本技术采用了倒锥形状的声腔,压力管网漏损点的声音经由倒锥形状的声腔呈喇叭状放大,声音更内敛、更大;现有技术多数采用非专业音膜,而本实用新型采用紫铜、铍铜或磷铜金属材质的圆形音膜能进一步使声音传导过来无外泄、更保真,音膜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高频或低频的音膜;腔盖与声腔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以经音膜传导过来的声音大多数只能通过开有通孔的腔盖传导出来,这样操作者就能听到较为保真的声音了,同时压力管网漏损点有高频或低频噪音时,也便于及时更换音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新,未经姜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999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英语教学用辅助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改变肥料流向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