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软管夹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87905.6 | 申请日: | 2019-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820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柳伟;朱婉玲;姚庆军;钱英璐;奚挺;李显双;翁毓飞;钱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B25H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陆嘉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软管 夹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发动机软管夹持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和夹持机构。定位机构包括底座、旋转移动组件、球铰链组件和夹紧组件,底座固定在试验台上,旋转移动组件安装在底座上,球铰链组件安装在旋转移动组件上,夹紧组件松开,旋转移动组件和球铰链组件进行多自由度位置调整,夹紧组件锁紧,旋转移动组件和球铰链组件的位置被固定。夹持机构安装在球铰链组件上,夹持机构由旋转移动组件和球铰链组件定位,夹持机构夹持发动机软管。本实用新型使得软管空间位置的确定变得十分便捷,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要求,而且相对于挡板,其减少了很大的占用空间,使得整个发动机软管干涉试验工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汽车制造领域中的检测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功能和性能的提升,当前汽车管路和线束(管束)填充密度越来越大,管路和线束的空间形态变得越来越复杂,占用空间越来越多。在设计预留空间时,如果预留的布线空间过大会造成内部空间浪费,如果预留空间过小则会在软管之间产生干涉,可能损坏软管,发生事故。
对于管路布置最为密集的发动机舱,通常会在设计阶段对发动机舱的软管运动干涉情况进行检测,以检验软管干涉而受损的概率,以便对设计进行调整。
目前用于检测汽车发动机舱内软管干涉的方式主要包括软件仿真和实体试验。软件仿真检测通过使用诸如IPS Cable Simulation之类的仿真软件来实现,通过输入管线的三维数模、材料及相应的约束条件,可以进行软管的装配及运动仿真并检查管线的空间布置方案是否合理。实体试验验证则通过搭建试验台架的方式来模拟实车发动机舱的环境,通过夹具夹持发动机总成、挡板、软管等部件,来观察实际状态下发动机舱内的软管是否会产生干涉的情况。软件仿真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的使用场景,是按照理想的设计数据进行模拟测试,但在实际使用场景下,由于装配工艺、固有误差、使用环境限制的因素的影响,软管通常不是在理想的设计数据下工作,所以软件仿真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为了优化软件仿真的结果,还是需要进行实际的装配,实际装配能反应装配工艺、固有误差、使用环境限制等问题。在实际装配的数据基础上再进行软件仿真,使得软件仿真的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在实体试验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固定支架来固定发动机总成和发动机软管以实现发动机总成和发动机软管的各种空间位置和空间姿态。现有技术中,发动机软管的一端固定在发动机上,另一端固定在挡板上,以实现软管的各种空间姿态。由于挡板上软管的固定点面积相对于整个挡板面积所占比例很小,使得挡板利用效率低,而且挡板体积大、重量重,在试验过程中安装与操作不便,并且会占据较大的试验空间,使得空间更显拥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体积较小的软管固定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发动机软管夹持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和夹持机构。定位机构包括底座、旋转移动组件、球铰链组件和夹紧组件,底座固定在试验台上,旋转移动组件安装在底座上,球铰链组件安装在旋转移动组件上,夹紧组件松开,旋转移动组件和球铰链组件进行多自由度位置调整,夹紧组件锁紧,旋转移动组件和球铰链组件的位置被固定。夹持机构安装在球铰链组件上,夹持机构由旋转移动组件和球铰链组件定位,夹持机构夹持发动机软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旋转移动组件形成有底部转动副、移动副和顶部转动副,底部转动副和顶部转动副在各自所属的转动平面内转动,其中底部转动副和顶部转动副所属的转动平面互相垂直。
在一个实施例中,旋转移动组件包括:底部转动块、空心壳体、移动杆和顶部转动块。底部转动块固定在底座上。空心壳体的底部通过螺栓与底部转动块铰接,空心壳体的底部与底部转动块形成底部转动副,空心壳体内部形成空腔。移动杆安装在空心壳体的空腔内,移动杆能在空腔内沿空心壳体的壳身方向移动及锁紧,移动杆与空心壳体形成移动副,移动杆的顶部伸出空心壳体的顶部之外,移动杆的顶部形成转动台。顶部转动块通过螺栓与移动杆顶部的转动台铰接,顶部转动块与转动台形成顶部转动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879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维护的恒流式LED交通信号灯
- 下一篇:一种联动式轴承加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