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温医疗器械制冷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231415.4 | 申请日: | 2019-08-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637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 发明(设计)人: | 方舒超;刘宝林;宋晓燕;莫凡;杜杰;陈殿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5D31/00 | 分类号: | F25D31/00;F25D19/00;F25D23/00;F28D7/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程宗德 |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医疗器械 制冷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温医疗器械制冷设备,用于对低温医疗器械进行制冷,包括内壳体和机箱,机箱内具有制冷压缩机、冷气进管、预冷装置、冷气支流管和冷气回流管,冷气进管的一端安装在制冷压缩机的输出端,另一端安装在内壳体上,预冷装置具有进气口,冷气回流管的一端安装在预冷装置上,另一端安装在制冷压缩机上,冷气支流管的一端与冷气进管连通,另一端与预冷装置连通,在制冷压缩机向内壳体的内部提供制冷空气时,制冷空气中的一部分通过冷气进管流入内壳体中,另一部分通过冷气支流管流入预冷装置中,进而通过冷气回流管送回至制冷压缩机中,形成制冷循环,使得该制冷设备的制冷速度更快、制冷效果更好,且能够降低能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领域,涉及一种低温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低温医疗器械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医疗器械的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妊娠控制;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高新技术医疗设备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对于低温医疗器械更是如此。
如今在医疗实践中利用低温取得了各种不同的治疗效果,例如作为冷冻组织破坏,冷冻刺激,机能消除相对于常温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现有的用于低温医疗器械的制冷设备要么制冷效果欠佳、制冷速度慢,要么存在能源消耗快的缺点,影响低温医疗器械的制冷。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制冷速度快、制冷效果好,且能源消耗低的低温医疗器械制冷设备,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温医疗器械制冷设备,用于对低温医疗器械进行制冷,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体,用于放置待制冷的低温医疗器械;机箱,具有制冷压缩机,该制冷压缩机用于向内壳体的内部提供制冷空气;
其中,机箱内还具有冷气进管、预冷装置、冷气支流管以及冷气回流管;冷气进管的一端安装在制冷压缩机的输出端,另一端安装在内壳体上,从而使得制冷压缩机与内壳体相连通;预冷装置具有进气口,从而使得预冷装置与机箱的内部相连通,进而让机箱的内部的空气能够流入预冷装置中;冷气回流管的一端安装在预冷装置上,另一端安装在制冷压缩机上,从而使得预冷装置与制冷压缩机相连通;
冷气支流管的一端与冷气进管连通,另一端与预冷装置连通,在制冷压缩机向内壳体的内部提供制冷空气时,制冷空气中的一部分通过冷气进管流入内壳体中,制冷空气中的另一部分通过冷气支流管流入预冷装置中,并在预冷装置中进行预冷,进而通过冷气回流管送回至制冷压缩机中,形成制冷循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温医疗器械制冷设备,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进气口设置在预冷装置的一侧,预冷装置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安装冷气回流管的输气口,预冷装置的内部设置有两端分别安装在进气口、输气口上的螺旋管,且螺旋管的上、下侧均设置有衬垫。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温医疗器械制冷设备,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预冷装置的顶部靠近进气口的一侧设置有与螺旋管连通的预冷进气口,冷气支流管的一端安装在预冷进气口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温医疗器械制冷设备,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进气口处安装有进气口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温医疗器械制冷设备,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内壳体的外部设置有安装在机箱顶部的外壳体,且外壳体通过多个固定柱与内壳体相连接,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设有空腔,且空腔为真空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温医疗器械制冷设备,还可以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其中,机箱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用于散热的的散热孔,且散热孔内均安装有用于防尘的防尘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314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密封条等离子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锂电池双子星烘箱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