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脚踏式液压制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09276.5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156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德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德一 |
主分类号: | F16D49/00 | 分类号: | F16D49/00;F16D65/14;F16D66/02;B66C9/14;F16D121/04;F16D12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脚踏 液压 制动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脚踏式液压制动器,包括脚踏箱、注油泵、主油管、分配器、制动器、电机、制动盘、减速机、油壶和分油管;油壶通过油管与注油泵的输入端相连,注油泵安装在脚踏箱上,其输出端与主油管相连,主油管通过分配器连通两根分油管,两根分油管远离分配器的一端基于三通与制动器左右两侧的油缸相连通,制动器为钳形支架结构,制动盘设置在钳形支架中间的凹槽内,由电机和减速机驱动制动盘转动;制动器两侧的油缸内安装有可水平移动的活塞,活塞抵接制动瓦,制动瓦面向制动盘的一侧设置有摩擦片,在摩擦片和制动瓦上开有一个通孔,该通孔中安装有监控机构,监控机构通过电路导线与控制系统相连接,传递摩擦片磨损的监控信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行车制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脚踏式液压制动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双梁桥式起重机的大车行走制动装置,一般都是采用推杆式或电磁式制动器,利用杠杆和刹车闸包块对制动轮进行制动。由于其制动过程一般为抱死或松开两种状态,且常常要靠反向停车操作来完成制动,加上大车行走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使得这种类型的制动器在制动过程中极易产生较大的制动冲击力,除对桥架结构造成疲劳损伤外,还对传动机构、电机绕组以及其他电器元件造成损坏。尤其是行车在运行过程中突然遇到停电或跳闸时,在制动状态不太好的情况下,易出现越轨等安全事故,极大地危及人身安全和安全生产。另外,这种类型的制动器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经常调节闸包块因刹车磨损而产生的间隙,且在制动过程中由于振动冲击等因素容易造成调节螺母等部件的松脱,因而其维护和维修强度大,制动效果较差,也导致行车作业效率较低。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市场上推出一种制动性能平稳、可靠、准确,且维护简单操作方便的脚踏式液压制动器。
但现有的脚踏式液压制动器往往存在两个行走大车轮采用一个减速器,无法做到独立制动;此外,传统的注油泵仅连接三通接头,难以实现对左右油液流量的不同控制,实现液压制动器的独立制动;另外,现有的脚踏式液压制动器无法对制动瓦摩擦片的磨损情况进行监控,增加了行车过程中的故障率,安全性能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脚踏式液压制动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脚踏式液压制动器,包括脚踏箱、注油泵、主油管、分配器、制动器、电机、制动盘、减速机、油壶和分油管;油壶通过油管与注油泵的输入端相连,注油泵安装在脚踏箱上,其输出端与主油管相连,主油管通过分配器连通两根分油管,两根分油管远离分配器的一端基于三通与制动器左右两侧的油缸相连通,制动器为钳形支架结构,制动盘设置在钳形支架中间的凹槽内,由电机和减速机驱动制动盘转动;
制动器两侧的油缸内安装有可水平移动的活塞,活塞抵接制动瓦,制动瓦面向制动盘的一侧设置有摩擦片,在摩擦片和制动瓦上开有一个通孔,该通孔中安装有监控机构,监控机构通过电路导线与控制系统相连接,传递摩擦片磨损的监控信号。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监控机构包括摩擦旋转盘、旋转齿轮、传动齿轮、钢丝绳、触点开关和触点块,摩擦旋转盘与旋转齿轮同轴设置,旋转齿轮啮合传动齿轮,传动齿轮的中心轴上绕设钢丝绳,钢丝绳固定连接触点块,触点块与触点开关配合抵接开启触点开关即向控制系统发出摩擦片的磨损信号。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通孔内设置有圆弧形弹性件,圆弧形弹性件距离触点开关之间设有一个间隔,该间隔的宽度与触点块的宽度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制动器设有两个电机和两个减速机,每个制动盘均连接一个电机和一个减速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一种脚踏式液压制动器,通过设置的分配器,且注油泵连接分配器,可以实现对左右油液流量的不同控制,实现液压制动器的独立制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德一,未经李德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092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