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炉冲渣水独立取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86151.5 | 申请日: | 2019-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387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发明(设计)人: | 宋秉棠;安平祖;吴海楠;王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华赛尔传热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6 | 分类号: | C21B3/06;F27D1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展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21 | 代理人: | 刘红春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炉 冲渣水 独立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炉冲渣水独立取热系统,涉及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系统领域,包括渣水池机构、储水罐、第一渣水泵、渣水三通、第一阀门以及换热器,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渣水池机构包括多组串联的渣水池单元,并且相邻的渣水池单元之间设有挡渣板,能够有效降低最后的渣水池单元内的固体颗粒含量,并且与储水罐连通的第一管道的进水口在后侧的渣水池单元取水,进而降低进入换热器内固体颗粒含量;带筛板的渣水三通的两组出水口分别与换热器以及第一阀门相连接,因此第一阀门打开将积累在渣水三通内的板结物清理出去,防止大直径固体颗粒进入换热器,保证取热的持续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炉冲渣水独立取热系统。
背景技术
高炉炼铁熔渣经水淬后产生大量60~95℃冲渣水,蕴含了巨大热量,三十年来国内外众多钢铁企业尝试利用冲渣水余热采暖,但冲渣水中含有大量固体颗粒和矿物纤维等,如果直接利用粒化塔中产生的冲渣水将对余热回收设备(主要为换热器等)产生磨损,同时冲渣水具有腐蚀性,因此使得很难回收利用其热量。
目前现有冲渣水余热回收系统,大多利用原有高炉并在冲渣泵后管道处设置引水口,冲渣水先通过过滤器过滤后,将大量的颗粒物去除后再输送到余热回收装置进行余热回收,冷却后的冲渣水输送到原冲渣管道进行循环冲渣。该系统对过滤器要求甚严,不仅要求具有高耐磨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还需要具有快速排渣性能。所以目前一般过滤器的滤网一般设置为30-40目,直径小于该尺寸的颗粒物将进入余热回收系统。但由于渣水循环流量太大,过滤器过滤下的渣粒量太多造成难以及时处理积渣。而且在渣水中还含有大量小颗粒的渣粒,这些小颗粒的渣粒会进入余热回收系统,同样将造成系统磨损失效。
不仅如此,现有余热回收的技术路线中,若冲渣水余热回系统需要维护时,由于冲渣水阀门密封性不够严密,使得冲渣水会漏入余热回收系统,造成无法进行系统维护,余热回收系统与高炉系统为一体的,余热回收系统完全依赖高炉系统的检修,使得余热回收系统运行难以持续,而且冲渣水循环泵的取水口均位于池底,水中固体物含量大,极易引起余热回收系统的淤积堵塞及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炉冲渣水独立取热系统,该取热系统能够大幅降低进入换热器的固体物颗粒以及持续取热。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高炉冲渣水独立取热系统,包括渣水池机构、储水罐、第一渣水泵、渣水三通、第一阀门以及换热器,渣水池机构与粒化塔的出水口相连接,渣水池机构包括多组串联的渣水池单元,相邻的渣水池单元之间设有挡渣板,储水罐通过第一管道从位于后侧的渣水池单元取水,渣水三通的进水口通过第二管道与储水罐连通,第一渣水泵设在第二管道上,换热器的渣水进水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渣水三通的一组出水口相连接,渣水三通与第三管道连通的出水口内设有筛板,换热器的渣水出水口通过第四管道与渣水池单元相连接,第四管道与渣水池机构连接处形成渣水回水点,渣水三通的另一组出水口通过第五管道与位于最后侧的渣水池单元相连接,第一阀门用于控制第五管道的开闭。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还包括冲渣水子系统,冲渣水子系统包括第二渣水泵,第二渣水泵的进水口通过第六管道与位于最后侧的渣水池单元相连通,第二渣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第七管道与粒化塔的进水口相连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在渣水池机构内沿冲渣水的流动方向,渣水回水点位于第一管道从渣水池机构取水处的前侧。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第一管道的进水口位于最后侧的渣水池单元内的中间区域。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第一阀门为电动半球阀。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储水罐为虹吸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华赛尔传热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华赛尔传热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861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