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检测软包电池极耳弯折性能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50335.6 | 申请日: | 2019-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761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林栋;张海林;张勍;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大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88 | 分类号: | G01N21/88;G01N21/01;G01N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刘常宝 |
地址: | 518052 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电池 极耳弯折 性能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检测软包电池极耳弯折性能的装置,包括:固定平台;设于固定平台上的第一夹持机构,其用于夹持极耳的一端;可滑动的设于固定平台上的第二夹持机构,其用于夹持极耳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夹持机构与第一夹持机构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可在使极耳处于展开状态的初始位与使极耳处于弯折状态的终止位之间往复滑动;所述第二夹持机构沿初始位至终止位、或终止位至初始位滑动一次,极耳弯折一次;用于对极耳的弯折次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单元,其固定在第二夹持机构上。本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只需通过第二夹持机构在初始位和终止位之间往复滑动,便可对极耳进行弯折,再由计数单元可准确的记录极耳的弯折次数计数。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软包电池极耳性能测试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软包电池极耳弯折性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电子导航仪等智能化产品规模发展迅速,锂电池技术进步迅速,市场的反馈促使锂电池向高能量密度、长循环、高安全性的趋势发展,并逐渐应用在电动助力车、电动汽车、通信基站、军事、航空航天等动力领域。
动力软包电芯由于比能量高、安全性能优异、循环性能好,在乘用车、公交车的市场份额逐年提升。而在软包电池中,极耳起着联系内部层叠体和外部串并联电路的作用,要求具备较好的耐弯折性和在焊接后不会出现焊裂的情况发生等优点。在电池成型后,需要进行成模组、成电池包的过程,在成模组时需要对电芯的极耳进行折弯处理,以便将电芯进行并联连接。如果电池极耳弯折性能较差,在极耳整形、焊接过程中会出现裂缝,那么在进行电芯成组的时候、或者电动汽车运动的时候就会出现断路现象,严重的会导致动力系统的失灵,影响整车的性能。
目前,极耳生产厂家对极耳的弯折性能的测试大多靠手动进行,不能科学、准确的观测到极耳具体的耐弯折次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检测软包电池极耳弯折性能的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可准确的判断极耳的耐弯折次数。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检测软包电池极耳弯折性能的装置,包括:
固定平台;
设于固定平台上的第一夹持机构,其用于夹持极耳的一端;
可滑动的设于固定平台上的第二夹持机构,其用于夹持极耳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夹持机构与第一夹持机构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可在使极耳处于展开状态的初始位与使极耳处于弯折状态的终止位之间往复滑动;所述第二夹持机构沿初始位至终止位、或终止位至初始位滑动一次,极耳弯折一次;
用于对极耳的弯折次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单元,其固定在第二夹持机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检测软包电池极耳弯折性能的装置,其中,还包括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设于固定平台上的弧形导轨和可滑动的设置在弧形导轨上的滑动件,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固定在所述滑动件上;所述弧形导轨围绕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设置,且所述弧形导轨的一端位于所述初始位,另一端位于所述终止位。
进一步地,所述的检测软包电池极耳弯折性能的装置,其中,所述弧形导轨的圆心角大于等于所述初始位和终止位之间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的检测软包电池极耳弯折性能的装置,其中,所述计数单元包括:固定在第二夹持机构上的接触式传感器,和与所述接触式传感器电连接的显示屏;所述接触式传感器用于在第二夹持机构沿初始位至终止位、或终止位至初始位滑动一次计数一次,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所述接触式传感器记录的次数。
进一步地,所述的检测软包电池极耳弯折性能的装置,其中,还包括:设于所述固定平台上的凸透镜;极耳折弯处位于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之间,所述凸透镜的焦面位于所述极耳折弯处,以放大所述极耳折弯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大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恒大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503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