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颌面外科手术后使用的口罩式冰袋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31315.4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43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周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7/10 | 分类号: | A61F7/10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安霞;曾克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科手术 使用 口罩 冰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颌面外科手术后使用的口罩式冰袋,包括包括口罩,所述口罩包括挂耳通孔、嘴部开口和口罩本体,所述挂耳通孔位于口罩本体两侧,所述口罩本体依据对应的颌面位置分为左上颌区、右上颌区、左下颌区及右下颌区4个分区,所述嘴部开口位于4个分区正中间,所述口罩本体内侧表面设置置冰袋,所述置冰袋有4个,置冰袋分别在4个分区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实用,划分区域式的设计使得可针对性地对颌面不同区域进行冰敷,且不影响病患在使用过程中同时进行讲话、饮食等活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颌面外科手术后使用的口罩式冰袋。
背景技术
颌面部手术患者术后常需冰敷术区24-48小时,以达到消肿镇痛作用。例如:颌面部囊性病变刮除术、阻生牙拔牙术等。以往采用无菌纱布包裹冰袋,难以佩戴,不易固定,需患者或家属手持固定,此方法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不便,部分患者因其繁琐费力,遂难以遵从医嘱;尤其对于全麻术后出现麻醉反应(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反应)的病人,手持冰袋的繁琐费力更加重患者不适,影响病员休息。且由于颌骨不规则的解剖形态,导致冰袋与术区接触面积有限,冰敷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结构简单、轻便,能针对性冰敷的一种用于颌面外科手术后的口罩式冰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颌面外科手术后使用的口罩式冰袋,包括口罩,所述口罩包括挂耳通孔、嘴部开口和口罩本体,所述挂耳通孔位于口罩本体两侧,所述口罩本体依据对应的颌面位置分为相互隔离的左上颌区、右上颌区、左下颌区及右下颌区4个分区,所述嘴部开口位于4个分区之间,4个分区的内侧表面均设置置冰袋,置冰袋均设有置冰袋开口,所述置冰袋至少有一个放置有冰袋。
优选的,所述嘴部开口呈三角形。
优选的,所述置冰袋开口均朝上。
优选的,所述置冰袋形状均与各自所在分区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口罩为硅胶材质。
优选的,所述冰袋为速冷冰袋。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相比现有的头戴式的笨重,繁琐,本实用新型挂耳通孔的设置减少束缚感,轻便,舒适,有利于患者术后休息,同时有利于患者更好的遵从医嘱;
2、现有头戴式的冰敷部位局限于颌下及腮腺区,而本实用新型根据牙位分4区设计,根据患者术区,向相应的置冰袋放置冰袋即可;若患者存在不同区域的多个术区,亦可按照术区依次放置冰袋。此创新点对于术区的冰敷更具针对性,同时可应对多个术区并存的局面。能较好的帖服颌面部解剖结构,达到较好的冰敷效果;
3、头戴式冰袋捆绑下颌骨头部,限制张口,而本实用新型根据颌骨解剖设计,充分暴露鼻腔及口腔不影响颌骨活动,术后治疗,如吸氧,吸痰(全麻术后口腔分泌物,唾液,痰液)以及口腔冲洗上药等治疗可以正常进行,也不影响病员进食;
4、本实用新型使用前无需冷冻制冰,而是直接采用速冷冰袋,使用前仅需捏破内袋,抖动冰袋,即可放入置冰袋开始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侧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侧示意图;
图3为使用状态下正面示意图;
图4为使用状态下侧面示意图;
图中:1-挂耳通孔、2-嘴部开口、3-置冰袋、4-左上颌区、5-右上颌区、6-左下颌区、7-右下颌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313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开颅手术颅内压迫及压力监测球囊引流管
- 下一篇:一种立体组装式快速拼装橱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