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向井内注液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92019.8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291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宏;郭斌;曹国庆;高英晗;耿丽蓉;于学红;刘秀冬;王占平;于洋;杨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4/02 | 分类号: | E21B34/02;E21B4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贾悦;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井内注液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向井内注液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所述容器容纳有稀释液;定频柱塞泵,所述定频柱塞泵通过第一管线与所述容器相连通;流量仪,所述流量仪通过第二管线与所述定频柱塞泵相连通,并通过第三管线连通到井口;以及单向排液阀,所述单向排液阀的入口端连通到所述定频泵与所述流量仪之间的第二管线上,所述单向排液阀的出口端连通到所述容器与所述定频柱塞泵之间的第一管线上。这种装置能有效地实现以恒定的流量向井口注入稀释液,并且具有明显较低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油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向井内注液的装置。
背景技术
稠油因粘度较高而难以直接被开采。目前通常通过向稠油井中注入稀释液的方式来降低稠油粘度,以达到便于开采的目的。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变频柱塞泵和流量仪的组合来实现以稳定的流量向井中注入稀释液(参见图4)。具体地,流量仪允许预设量的流体通过其中,如果有多余的流体,则可直接反馈回变频柱塞泵,以调节变频柱塞泵之后泵送的流量。然而,这种变频柱塞泵的成本通常非常高,并且在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很容易损坏。因此,目前的稠油掺稀作业的成本一直都非常高。
因此,需要一种成本较低的装置来以稳定的流量向井内注入稀释液。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向井内注液的装置,该装置的成本较低,且能以稳定的流量向井内注入稀释液。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向井内注液的装置,其包括:容器,所述容器容纳有稀释液;定频柱塞泵,所述定频柱塞泵通过第一管线与所述容器相连通;流量仪,所述流量仪通过第二管线与所述定频柱塞泵相连通,并通过第三管线连通到井口;以及单向排液阀,所述单向排液阀的入口端连通到所述定频泵与所述流量仪之间的第二管线上,所述单向排液阀的出口端连通到所述容器与所述定频柱塞泵之间的第一管线上。
容器中的稀释液能通过第一管线传递至定频柱塞泵处,再经由第二管线而传递至流量仪。流量仪仅接收预定量的稀释液,其余的稀释液则会从第二管线而进入到单向排液阀中,再经由该单向排液阀排向第一管线。通过这种装置能够实现对排向井口的稀释液的流量进行精确控制。同时,该装置具有显著较低的成本,且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向排液阀包括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筒状的第一壳体,以及垂直于所述第一壳体延伸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定位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连通,所述单向排液阀的入口端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处,所述单向排液阀的出口端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壳体内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弹簧件,所述弹簧件的第一端与阀球相连,所述弹簧件的第二端与支撑件相连,所述阀球处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处,所述支撑件处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处,所述弹簧件压缩式设置在所述阀球和所述支撑件之间,在所述阀球的背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还设置有阀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座构造为垂直于所述轴向方向延伸的板,在所述板的中心处构造有流通孔,在所述阀球与所述阀座相抵时,堵塞所述流通孔,在所述阀球与所述阀座分离时,所述流通孔打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通孔的直径在10mm至15mm之间,所述阀球的直径比所述流通孔的直径要大2mm至3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座与所述第一壳体能拆卸式相连,所述阀座比所述阀球更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座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920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