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汉画像石修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86906.4 | 申请日: | 2019-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664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玮;黄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28D1/00 | 分类号: | B28D1/00;B25H1/16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程笃庆 |
地址: | 239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画像 修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汉画像石修复装置,包括支撑柱、水平定位条、两组固定板、修复底板和调节立柱,其中:修复底板固定在支撑柱上,水平定位条固定在修复底板上表面上,两组固定板相互平行安装在修复底板的上表面上,固定板与水平定位条垂直;调节立柱设有多组,调节立柱竖向安装在修复底板上,且调节立柱可相对于修复底板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对汉画像石的修复,避免两块中间有缺口的汉画像石在修复过程中发生移动或转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汉画像石修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汉画像石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由于汉画像石大多出现在墓室、墓地祠堂或古老建筑物上由于保护不当导致一整块汉化像石被摔成两块,甚至两半块汉画像石在拼凑过程时有开口,导致汉化像石在修复过程中两半块汉画像石容易发生移动或转动,不便于其修复。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汉画像石修复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汉画像石修复装置,包括支撑柱、水平定位条、两组固定板、修复底板和调节立柱,其中:
修复底板固定在支撑柱上,水平定位条固定在修复底板上表面上,两组固定板相互平行安装在修复底板的上表面上,固定板与水平定位条垂直;
调节立柱设有多组,调节立柱竖向安装在修复底板上,且调节立柱可相对于修复底板上下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调节立柱通过螺纹方式竖向安装在修复底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调节立柱上沿其径向开有固定通孔,固定通孔中可拆卸安装有固定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固定柱通过螺纹方式与调节立柱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固定柱的一端固定有弹性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两组固定板中至少有一组滑动安装在修复底板上且可沿水平定位条水平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汉画像石修复装置,使用时将两块裂开的汉画像石放置在修复底板上,并通过两组固定板和水平定位条对其外部进行固定,其中一块汉画像石的一端与另一块汉画像石的一端对齐,通过调节调节立柱相对于修复底板的高度,进而使调节立柱抵住相关的汉画像石的开口处,实现避免汉画像石在修复过程中发生相对转动或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放置汉化像石后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A区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表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869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控温的植物培养器皿
- 下一篇:一种柴油发电机组的控制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