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压输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85273.5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922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董燕;乔国瑾;梁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燕 |
主分类号: | A61M5/155 | 分类号: | A61M5/155;A61M5/165 |
代理公司: | 遵义浩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12 | 代理人: | 幸云强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贵阳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压 输液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压输液装置,包括输液袋、输液器、过滤瓶、瓶盖、进气管、出气管、打气装置、充气针头、隔板、螺旋管、压力表;在过滤瓶上部内侧设有环形板,在过滤瓶内装有过滤液;瓶盖下部螺纹连接在过滤瓶顶部;进气管下端向下伸入过滤液内,上端由过滤瓶侧壁伸出过滤瓶外;出气管设置在瓶盖顶部;打气装置通过软管一与进气管上端连通;充气针头伸入输液袋内;在充气针头与出气管之间连有软管二;隔板安装在环形板上,在隔板上铺有过滤层;螺旋管与出气管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对加压气体具有很好过滤效果,可有效避免外界气体对输液袋内液体的污染,实用性强,节约了医疗资源,减轻了护士工作强度与心理压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压输液装置,该加压输液装置用于有创血压监测时有效维持动脉置管的畅通。
背景技术
有创血压监测是目前重症监护病房常规开展的救治技术。较无创血压更能 准确地反映患者的低血压状态,有利于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动脉血压的瞬间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如监测无创血压不能有效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实时变化情况,导致患者病情严重甚至不能挽回的后果,增加医患矛盾、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对我们医疗护理的不信任感。还会造成患者病程延长、病情加重。ICU作为一个单独的重症学科,医院的标杆仪,如果从细节上不能完善专业化护理,也本身影响了医院医疗护理的进步发展。而有创血压监测的重点是有效维持动脉置管的畅通。有创动脉血压存在着不同的并发症,如血液返流、血栓的形成、栓塞的发生、操作时管路污染等问题,均可导致动脉监测结果不准确和产生严重并发症。临床研究显示应用加压输液袋,维护动脉置管的畅通,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有创血压监测的顺利进行。
目前临床上直接采用将输液袋置于加压袋内,通过加压袋内气囊挤压输液袋来实现对输液袋中液体的加压,让输液袋内液体通过动脉置管进入有创血管通路(动脉置管),通过液体维持有创血管通路(动脉置管)的通畅,该种装置虽然可以有效的保持有创血管通路(动脉置管)的通畅,但是由于现有的加压袋每隔4小时,其内部压力就会下降,对输液袋的压力也会越来越低;当输液袋内部受到的压力低于200mm汞柱(26.66kpa)时, 加压袋对输液袋内液体的加压效果就会大大降低,低于200mm汞柱(26.66kpa)后就不能维持有创血管通路(动脉置管)通畅,若不重新给加压袋充气或者忘了给加压袋充气,有可能就会造成血液返流、血栓、栓塞等情况的发生,此时就需要继续给加压袋充气加压(保证输液袋内部受到的压力维持在300mm汞柱(39.99 kpa)时),才能更好维持其通路(动脉置管)的通畅,使监测无创血压不能有效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实时变化情况,导致患者病情严重甚至不能挽回的后果。而频繁且必须及时的充气加压无形中也会增加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有效并稳定的维持有创血管通路通畅,而且还具有过滤效果,避免污染液体的加压输液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加压输液装置,包括倒吊在输液架上的输液袋及连在输液袋上的输液器;还包括加压过滤装置;所述加压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瓶、瓶盖、进气管、出气管、打气装置、充气针头、隔板、螺旋管、压力表;在过滤瓶上部内侧设有环形板,在过滤瓶内装有液面低于环形板的过滤液;所述瓶盖顶部挂在输液架上,下部螺纹连接在过滤瓶顶部;所述进气管下端位于过滤瓶内并向下伸入过滤液内,上端由过滤瓶侧壁伸出过滤瓶外;所述出气管设置在瓶盖顶部并贯通瓶盖内外;在进气管上安装有止回阀(气体只进不出);所述打气装置通过软管一与进气管上端连通;所述充气针头由输液袋底部密封塞伸入输液袋内且顶部伸出输液袋液面上方;在充气针头与出气管之间螺纹连接有软管二;所述隔板为安装在环形板上并带有多个细孔的镂空板,在隔板上铺有过滤层;所述螺旋管上端与出气管下端螺纹连接并互相连通,下端位于过滤层上方;所述压力表安装在瓶盖顶部并与瓶盖内部连通(压力表量程大于0.6mpa)。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液为NaCl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燕,未经董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852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