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轮椅的手扶圈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18982.1 | 申请日: | 201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736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龚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连科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G5/10 | 分类号: | A61G5/1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轮椅 手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轮椅的手扶圈,包括安装于轮椅的手扶圈主体,所述手扶圈主体包括位于手扶圈主体两侧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手扶圈主体的径向截面中,第一侧面凹陷形成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沿手扶圈主体的周向形成一圈,第二侧面凹陷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沿手扶圈主体的周向形成一圈。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手扶圈主体两侧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使手扶圈主体的表面增加供用户手指嵌入的部位,增加了用户的手掌与手扶圈主体的表面的接触面积,即增加将用户驱动轮椅的施力点,从而减小用户手指的施力,用户操作过程中更加省力,极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椅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轮椅的手扶圈。
背景技术
轮椅是装有轮子的椅子,用于伤员、病员、残疾人在家康复、周转运输、就诊、外出活动的重要移动工具,轮椅它不仅满足肢体伤残者和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更重要的是方便家属移动和照顾病员,使病员借助于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
普通轮椅的结构一般包括车架以及固定在车架上的前轮、后轮和脚踏板,并且在后轮的外侧设置有手扶圈,依靠用户手掌抓握并转动手扶圈,并通过手掌与手扶圈之间的摩擦力来驱动后轮。而现有的手扶圈一般通过若干根连接杆固定在手扶圈的外侧,其径向截面形状一般为椭圆型,其表面没有可抓取的地方,根据摩擦力公式f=μF,用户在转动手扶圈进行驱动的过程中,手指需要向手扶圈表面施加较大的力,以保证手指与手扶圈之间具有足够的摩擦力来沿手扶圈的周向转动手扶圈,导致用户在转动手扶圈的过程中其手指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驱动的时间长了容易磨损指尖,并且体重越大的用户,其用户体验越差。
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轮椅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轮椅的手扶圈,达到操作省力、使用方便的目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应用于轮椅的手扶圈,包括安装于轮椅的手扶圈主体,所述手扶圈主体包括位于手扶圈主体两侧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手扶圈主体的径向截面中,第一侧面凹陷形成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沿手扶圈主体的周向形成一圈,第二侧面凹陷形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沿手扶圈主体的周向形成一圈。
所述第一凹槽位于第一侧面的中部,第二凹槽位于第二侧面的中部。
所述手扶圈主体的径向截面中,手扶圈主体形成有空腔,空腔沿手扶圈主体的周向形成一圈。
所述空腔的形状与手扶圈主体的形状相同,且空腔与手扶圈主体共心。
所述手扶圈主体的径向截面中,第一侧面的中部和第二侧面的中部之间连接有连接部,连接部沿手扶圈主体的周向形成一圈。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手扶圈主体两侧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使手扶圈主体的表面增加供用户手指嵌入的部位,增加了用户的手掌与手扶圈主体的表面的接触面积,即增加将用户驱动轮椅的施力点,从而减小用户手指的施力,用户操作过程中更加省力,极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此外,通过设置空腔增加手扶圈主体的散热效果,避免长时间行进过程中手扶圈主体的聚热现象发生,从而进一步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并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连科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连科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189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辅助进料功能的渐进式青核桃去皮设备
- 下一篇:一种自动化中药煎煮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