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石墨化炉新型倒炉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96921.6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849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邓文;刘平;任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宏瑞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205 | 分类号: | C01B32/205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汇天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57 | 代理人: | 周成宝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新型 控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石墨化炉新型倒炉控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人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石墨化炉新型倒炉控制装置,电极连接导电元件一端,导电元件另一端与供电组件可分离式连接,导电元件走向朝下设置使得导电元件与供电组件可分离式连接处低于电极所在高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墨化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石墨化炉新型倒炉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石墨化炉的基本原理是在耐火材料构筑的长形炉体内,装入炭的坯料和颗粒料,组成导电的炉芯,在炉芯的四周是绝热保温料。作为炉头的两上端墙上设置有导电电极,并与电源相连接,构成通电的回路。当电路接通,炉芯由于电阻的作用即发热升温,使炭的坯料在2200~2300℃的温度下,经高温热处理而转变为人造石墨。
现有技术中,石墨化炉的炉头电极一般是3X3阵列排布,其结构类似于图1(图1中电极为3X2排布,但现在市面上一般的炉头都是3X3排布),炉体两端都有电极1,电极1的一端伸入炉体内,另一端伸出炉体外,电极1伸出炉体外的一端依次通过导电压板A2、导电铝带3、导电压板B5与导电母线10连接,导电压板A2与电极1之间通过螺杆螺母连接,导电压板B5与导电母线10通过螺杆螺母连接。而倒炉控制装置则是指将控制电极、电源之间导通的结构,比如上述导电压板A2、导电铝带3、导电压板B5和导电母线10。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当需要通电时,将导电压板B与导电母线之间通过螺杆螺母拎紧,而不通电加热时,则需要将连接导电压板B与导电母线之间的螺杆螺母拎松,使得导电压板B与导电母线分离,同时,在导电压板B和导电母线之间隔上绝缘材料。
这样的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是:针对市面上基本上3X3阵列排布的石墨化炉炉头来说,每次停止工作或开始工作时,都需要工人分别对每个电极对应的导电压板B和导电母线之间的螺杆螺母进行拎紧或拎松,相当于每一次工作流程的开始或结束,工人都需要9次操作,同时一般石墨化炉有一定高度,大概在4m左右,每次操作时,还需要爬上爬下,工作强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石墨化炉新型倒炉控制装置,通过对倒炉控制装置结构的改进,使得电极的控制导通位置低于原电极的高度,使得工人不需要爬上爬下,大大降低了工人工作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石墨化炉新型倒炉控制装置,电极连接导电元件一端,导电元件另一端与供电组件可分离式连接,导电元件走向朝下设置使得导电元件与供电组件可分离式连接处低于电极所在高度。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导电元件至少包括两段,分别为第一段导电元件和第二段导电元件,第一段导电元件横向连接到电极,第二段导电元件走向朝下,使得导电元件与供电组件连接处低于电极所在高度。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导电元件受到支撑件支撑,一端与电极横向连接的第一段导电元件的另一端引向支撑件,并与支撑件上走向向下的第二段导电元件连接,第二段导电元件与供电组件可分离式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二段导电元件同时与至少两个电极连接的第一段导电元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结构,通过将导电元件走向向下,在较低端与供电组件连接,从而实现不需要工人爬上爬下控制电极的导通,降低工作强度,也更加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通过将多个电极用导电元件串联起来,实现控制导通的时候的统一控制,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倒炉控制装置的效果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倒炉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倒炉控制装置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宏瑞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宏瑞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969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