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同步电机的线圈组件和同步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90746.X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414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富冈;王振;陶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46 | 分类号: | H02K3/46;H02K3/50 |
代理公司: | 11105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茜;许睿峤 |
地址: | 21301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绕线部 漆包线 本实用新型 同步电机 绕制 线圈组件 轴向方向 插片槽 插针部 紧绷 电连接器 绕线状态 松线状态 低成本 电连接 易装配 插片 附接 松线 弯折 偏离 延伸 配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同步电机的线圈组件,其包括骨架,漆包线围绕所述骨架绕制。所述骨架包括插片槽。插片具有绕线部、安装部和插针部,安装部插入所述插片槽中,插针部用于插入电连接器形成电连接。所述绕线部配置为:在绕线状态下,绕线部沿轴向方向延伸,紧绷绕制的漆包线的一端附接至所述绕线部;并且,在松线状态下,绕线部偏离轴向方向弯折一定角度,使得所述紧绷绕制的漆包线松线。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同步电机,其包括所述的线圈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同步电机具有低成本、易装配、性能可靠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同步电机的线圈组件,以及包括该线圈组件的同步电机。
背景技术
对于单相永磁爪极式同步电机,尤其对于电源线从机壳底部出线的同步电机,线圈组件上的电极与电源线的连接通常十分复杂,绝缘处理繁琐,导致装配只能依赖于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品质得不到很好的保证,不适合大批量生产。
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同步电机结构,其采用单独的护罩部件解决了线圈组件上的电极与机壳内周电气间隙不足的问题;同时,在护罩上设置了卡扣结构,用于与电源线连接器上的锁舌结构卡合。这一方案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由于增加了护罩,整体装配仍然很复杂,并且提高了制造成本。
因此,仍然存在对于低成本、易装配、性能可靠的底部出线的同步电机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同步电机的线圈组件,以及相应的同步电机,使其具有低成本、易装配、性能可靠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同步电机的线圈组件,其包括:骨架,漆包线围绕所述骨架绕制,所述骨架包括插片槽;插片,其具有绕线部、安装部和插针部,所述安装部插入所述插片槽中,所述插针部用于插入电连接器形成电连接。所述绕线部配置为:在绕线状态下,所述绕线部沿轴向方向延伸,紧绷绕制的漆包线的一端附接至所述绕线部;并且,在松线状态下,所述绕线部偏离轴向方向弯折一定角度,使得所述紧绷绕制的漆包线松线。基于这一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弯折插片的绕线部方便地实现漆包线的松线,从而改善漆包线的绕线质量,避免过紧缠绕的漆包线由于震动、压迫等原因发生断裂。
可选地,在松线状态下,所述绕线部偏离轴向方向弯折5至30°。当绕线的弯折角度小于5°时,松线效果不明显,依然存在漆包线容易断裂的情况;当绕线部的弯折角度的大于30°时,松线幅度过大,导致漆包线线形较松,存在挂线或者断线风险。因此,5至30°的弯折角度可实现最佳的绕线紧致程度。弯折角度可进一步优选为20°。
可选地,所述插片槽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具有T形的横截面,且具有在轴向方向上的开口;并且,所述插片配置为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插入所述插片槽,使得所述插片的安装部插入所述插片槽内,所述插片的绕线部经由所述开口伸出,并且,所述插片的绕线部不插入所述插片槽内。基于这一技术方案,插片可从线圈组件的侧面方便地插入T形的插片槽中,有助于提高装配效率。
可选地,所述插针部配置为从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取向弯折至平行于轴向方向的取向,用于轴向地插入电连接器中的插入口。基于这一技术方案,电连接器可以在轴向方向上与线圈组件的插片插接,从而允许将线圈组件及其相应的同步电机设置为底部出线,并且,插接的连接方式有助于提高装配效率。
可选地,漆包线的起始端附接至所述插片的绕线部;并且,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另一插片,其插入骨架的另一插片槽中。所述插片槽和所述另一插片槽并排设置,漆包线的结束端附接至所述另一插片的绕线部。
可选地,所述骨架包括第一引线槽,其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用于引导邻近所述起始端的漆包线的部分沿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行进;并且,所述骨架包括第二引线槽,其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用于引导邻近所述结束端的漆包线的部分沿轴向方向行进。基于这一技术方案,第一和第二引线槽可方便绕线,从而提高装配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907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