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线充电功能的平面复合板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72923.1 | 申请日: | 201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97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廖德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德利硅橡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4 | 分类号: | H02J7/04;H02J50/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55 | 代理人: | 孔丽霞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充电 功能 平面 复合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功能的平面复合板,包括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管理芯片;无线充电管理芯片控制驱动电路的工作,以实现对无线充电线圈的充电电流的控制以及波形和频率的控制;解码电路用于将无线充电线圈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运算处理并发送给无线充电管理芯片,以对应控制驱动电路的工作;电流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无线充电线圈的充电电流并将检测到的电流反馈给无线充电管理芯片,以进一步根据反馈电流控制无线充电线圈的电流;实现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充电电流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功能的平面复合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无线充电电路大多使用无线充电芯片直接驱动无线充电线圈进行充电,存在着充电电流较低,一般只有5W,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的无线充电功能的平面复合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构造一种无线充电功能的平面复合板,包括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管理芯片;其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连接有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分别连接有解码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所述解码电路和所述电流检测电路以及所述驱动电路均与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线充电功能的平面复合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和第四场效应管以及所述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有多个第一电容,多个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和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有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有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均与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均与所述电流检测电路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解码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线充电功能的平面复合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多个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三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控制电路的受控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为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均与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
多个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所述控制电路,第二所述控制电路和第三所述控制电路以及第四所述控制电路;
第一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且受控端与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的UB端连接;
第二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且受控端与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的DB端连接;
第三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且受控端与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的UA端连接;
第四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且受控端与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的DA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德利硅橡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永德利硅橡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729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