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贝塞尔波束的人工电磁表面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59851.X | 申请日: | 2019-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1104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杨贤航;周永刚;王佳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5/24 | 分类号: | H01Q15/24;H01P1/18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产生 携带 轨道角动量 贝塞尔 波束 人工 电磁 表面 | ||
1.用于产生携带轨道角动量的贝塞尔波束的人工电磁表面,其特征在于,包含若干第一移相单元和若干第二移相单元;
所述第一移相单元、第二移相单元均由上至下包含第一金属层、第一介质基板层、第二金属层、第二介质基板层、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第三金属层均为正方形,边长为a;所述第一介质基板层、第二介质基板层均为正方形,边长为b,且b大于等于a;
所述第一移相单元的第二金属层为正方形,边长为b,其上设有第一至第六缝隙,所述第一缝隙、第二缝隙相互垂直,形成中心位于第二金属层中心的十字形缝隙;所述第三缝隙、第五缝隙分别在其中点处和所述第一缝隙的两端垂直相连,所述第四缝隙、第六缝隙分别在其中点处和所述第二缝隙的两端垂直相连,且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缝隙分别和第二金属层的四条边一一对应平行;所述第一至第六缝隙形成的图形关于第二金属层的中心对称;
所述第二移相单元的第二金属层为方框,其外框的边长为b;
所述第一移相单元的相位补偿量范围为0到180°之间,所述第二移相单元的相位补偿量范围为180°到360°之间;
所述若干第一移相单元和若干第二移相单元阵列排布形成人工电磁表面,令人工电磁表面的中心为原点,经过原点且垂直于人工电磁表面的直线为z轴,任一移相单元的中心相对原点到的坐标为(x,y),该移相单元的相位补偿量式中,λ是工作频率下的波长,β是贝塞尔波束射出方向和z轴的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5985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造纸上浆系统
- 下一篇:一种安装便捷的吸顶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