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需拆卸、方便清洗的乌氏粘度计粘度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30028.6 | 申请日: | 201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902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魁;陈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1/00 | 分类号: | G01N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需 拆卸 方便 清洗 粘度计 粘度 测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需拆卸、方便清洗的乌氏粘度计粘度测量装置,具体涉及粘度测量装置领域,包括铁架台,所述铁架台顶部设有加热锅,所述加热锅内部设有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一侧设有放置块,所述放置块顶部设有烧瓶组件,所述加热锅内腔设有乌氏粘度计,所述乌氏粘度计与烧瓶组件之间设有排液软管,所述铁架台一侧设有计时器,所述铁架台顶端设有传动电机,烧瓶组件包括平底烧瓶,所述平底烧瓶内腔底部设有磁子,所述磁子中部与平底烧瓶之间固定,所述平底烧瓶一侧顶部设有进样管。本实用新型通过阀门、真空泵、增压泵和进样口的控制就可以实现样品的加入和清洗,测试人员无需多次接触高温溶液,增加了设备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粘度测量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无需拆卸、方便清洗的乌氏粘度计粘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乌氏粘度计是基于相对测量法的原理而设计的,依据一定体积的液体在重力驱动下从毛细管77中的流出时间来测量液体的特性粘度,是一种重力型的毛细管77粘度计。与其它重力型粘度计相比,它是属于悬挂液柱型粘度计。乌氏粘度计使用方便、准确,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及其它工业和科学研究中。但是传统的乌氏粘度计三个管口全部向上,需从上部加样,上部排液,这就导致(1)在测试样品溶液的转移和倾倒废液时会有少许溶胀或溶解不充分的物质粘附在三个管的顶端,导致测试样品溶液浓度发生变化,影响测量的准确性;(2)测试一个样品后,需要将乌氏粘度计从加热装置取出并进行清洗,大大增加了测试时间、降低工作效率;(3)加完新的样品后升温(降温)到测试温度需要较长的时间。
申请号为CN201621351894.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改良的乌氏粘度计,使用水作为加热溶液,通过下端取样方式进样,便于取样及清洗,设有恒温装置,实验温度恒定。
上述实用新型专利对乌氏粘度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依然存在着不足:下端取样仍然存在一定的浪费,无法做到全部样品进入乌氏粘度计,且温度较高的测试条件下溶胀样品的粘附问题(在乌氏粘度计下端取样口处)仍然存在,改良的乌氏粘度计主要用于较稀的溶液,不适用于溶解性较差的溶胀体系中(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使用后拆散和清洗均较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需拆卸、方便清洗的乌氏粘度计粘度测量装置,通过阀门、真空泵、增压泵和进样口的控制就可以实现样品的加入和清洗,测试人员无需多次接触高温溶液,增加了设备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需拆卸、方便清洗的乌氏粘度计粘度测量装置,包括铁架台,所述铁架台顶部设有加热锅,所述加热锅内部设有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一侧设有放置块,所述放置块顶部设有烧瓶组件,所述加热锅内腔设有乌氏粘度计,所述乌氏粘度计与烧瓶组件之间设有排液软管;
所述乌氏粘度计包括抽放液管、测量管和放空管,所述抽放液管上设有上储液球,所述上储液球底部设有计时球,所述计时球顶部和底部均设有计时刻度,所述抽放液管的计时球底部内壁设有毛细管,所述抽放液管与测量管底端连接位置设有悬挂液柱球,所述放空管底端设有下储液球,所述抽放液管、测量管和放空管一体成型,所述抽放液管、测量管和放空管顶端连接位置设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抽放液管、测量管和放空管底端连接位置设有第三连接管。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烧瓶组件包括平底烧瓶,所述平底烧瓶内腔底部设有磁子,所述磁子中部与平底烧瓶之间固定,所述平底烧瓶一侧顶部设有进样管,所述平底烧瓶一侧底部设有排出管,所述平底烧瓶另一侧设有连接口。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锅一端底端设有进排液管,所述进排液管、进样管、排出管、排液软管、抽放液管、测量管、放空管、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上均设有阀门,所述阀门设置为电磁阀。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线圈连接端设有热电偶,所述热电偶连极端设有温度控制开关,所述加热线圈另一连接端设有变压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300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侧推式小型卧式打包机
- 下一篇:一种LCM模组压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