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抽油杆悬挂器、注采一体化举升管柱及采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20711.1 | 申请日: | 201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085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熊小波;赵凯;陶文;陈军;程璐;王玉华;卢雯婷;杨秀丽;黄鹏;李海涛;陈江琳;董泽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9/02 | 分类号: | E21B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郭晓龙;黄健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油杆 悬挂 一体化 管柱 采油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油杆悬挂器、注采一体化举升管柱及采油装置,属于采油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抽油杆悬挂器、注采一体化举升管柱及采油装置。通过在油管悬挂器和油管之间连接外悬挂体,在注气时使内悬挂体通过抽油杆将抽油泵上提与泵座分离,同时内悬挂体的第二承载部抵顶在外悬挂体的第一承载部上,气体通过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后注入油管;在采油时,取出内悬挂体,将光杆与抽油杆连接,并将抽油泵下放至泵座上进行采油。在整个注气和采油的过程中,不需要将抽油杆、抽油泵和完井杆柱提出油井或者下放到油井,减少了作业工序,且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油杆悬挂器、注采一体化举升管柱及采油装置,属于采油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油开采进入到中后期时,地层能量出现衰减,使得原油难以从地层中开采出来,此时需要通过向油层注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补充地层能量,将地层中的原油置换并将原油带出地面。当注气作业完成后,井下原油的压力升高,再继续进行采油作业。在一次注气之后,随着采油工作的进行,原油压力再次降低,需要再次进行注气,即通过注气和采油工作的交替进行以开采井下的原油。
在注气时需要通过吞吐管柱向井内注入气体,吞吐管柱包括油管,油管通过插管和井底的封隔器连通;在采油时需要通过完井管柱将井底的原油采出到地面,完井管柱包括油管、抽油杆及与抽油杆连接的抽油泵和完井杆柱等。在采油过程中,需要使用修井机将抽油杆、抽油泵和完井杆柱下放到油管内,并使抽油泵坐封在与油管连接的泵座上以进行采油;在注气过程中,需要使用修井机将抽油杆、抽油泵和完井杆柱从油管内提出,使得抽油泵与泵座分离,以在油管内形成注气通道。
在注气和采油的过程中,需要经常利用修井机将抽油杆、抽油泵和完井杆柱提出油井或者下放到油井,注气作业和采油作业转换时的工序复杂,存在作业时间长及所需作业费用较大等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抽油杆悬挂器、注采一体化举升管柱及采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抽油杆悬挂器,用于油井中,包括:外悬挂体,所述外悬挂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外悬挂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承载部;内悬挂体,所述内悬挂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二承载部沿所述内悬挂体的轴向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承载部抵顶在所述第一承载部上,且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第一承载部为与所述外悬挂体同轴设置的环状块体;或者,所述第一承载部包括多个与所述外悬挂体同轴设置的弧形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第二承载部为一圆盘,所述圆盘套设在所述内悬挂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二通道为开设在所述圆盘上的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第二承载部包括与所述内悬挂体同轴设置的多个扇形块;且相邻扇形块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多个所述扇形块绕所述内悬挂体的轴线均匀的间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第二承载部朝向井底的一端形成过渡段,所述过渡段的外径在朝井底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外悬挂体朝向井口的一端用于连接油管悬挂器,所述外悬挂体朝向井底的一端用于连接油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内悬挂体朝向井口的一端用于连接抽油杆短节,所述内悬挂体朝向井底的一端用于连接抽油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207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送料装置及其智能裁切设备
- 下一篇:无人售货教学模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