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62021.5 | 申请日: | 2019-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766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军;何平定;徐惠星;饶维平;何强;刘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山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嘉宏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73 | 代理人: | 杨敏;高玉成 |
地址: | 442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渗滤 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渗滤液调节池、缺氧池、好氧池、絮凝沉淀池、第一中间水箱、砂滤器、第二中间水箱、芯式过滤器、一级DTRO膜系统、二级DTRO膜系统、浓液池、PAM溶投药装置和PAC溶投药装置。本实用新型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操作控制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在急剧增加。截止2017年,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到4亿吨,并且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接近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填埋是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而垃圾渗滤液是否处理达标排放是衡量一个填埋场是否为规范填埋场的重要指标之一。
垃圾在填埋初期,由于渗滤液的有机物、氨氮浓度较低、可生化性较好,但随着填埋时间的延长,垃圾渗滤液的浓度越来越高、成分越来越复杂、可生化性降低,且变化幅度大、变化规律复杂,使得处理难度越来越大。我国在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上通常采用两级生化、氨吹脱—生化法、分体式MBR膜处理等方法的组合,不但投资和运行成本高,而且不能保证稳定运行,特别是对于填埋时间较长的“老化”液处理难度非常高。目前,国际上尚未有能经济、有效解决垃圾渗滤液处理难题的实用技术。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并且针对国内大中城市不同规模的垃圾卫生填埋场,本实用新型申请人提供一种排放标准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组合处理工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构思合理,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操作控制较简单,应用范围广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上述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包括渗滤液调节池、缺氧池、好氧池、絮凝反应沉淀系统、第一中间水箱、砂滤器、第二中间水箱、芯式过滤器、一级DTRO膜系统、二级DTRO膜系统、浓液池、PAM溶投药装置和PAC溶投药装置;所述渗滤液调节池的出水端连接至所述缺氧池的输入端,所述缺氧池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好氧池的输入端,所述好氧池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絮凝反应沉淀系统的输入端,所述絮凝反应沉淀系统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中间水箱的输入端,所述第一中间水箱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砂滤器的输入端,所述砂滤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中间水箱的输入端,所述第二中间水箱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芯式过滤器,所述芯式过滤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一级DTRO膜系统,所述一级DTRO膜系统的透过液端连接至所述二级DTRO膜系统,所述一级DTRO膜系统的浓液端连接至所述浓液池,所述二级DTRO膜系统的透过液端接至外排清水槽,所述二级DTRO膜系统的浓液端接至所述第二中间水箱,所述PAC溶投药装置和PAM溶投药装置的输出端均连接至所述絮凝反应沉淀系统;所述渗滤液调节池内部安装有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中间水箱和第二中间水箱的内底部也均安装有液位传感器。
所述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其中:所述处理系统还包括PLC控制单元;所述PLC控制单元包括上位机、16路网络交换机、膜处理PLC、MCC控制柜、在线监测系统和现场监控设备;所述上位机、膜处理PLC和现场监控设备均通过RJ45通信线路与所述16路交换机连接,所述16路交换机通过RJ45通信线路连接光纤收发器并通过光纤收发器连接公网;所述在线监测系统和所述MCC控制柜均通过线路电连接所述膜处理PLC;所述渗滤液调节池内部安装的液位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一中间水箱和第二中间水箱的内底部安装的液位传感器均通过线路与所述MCC控制柜电连接;所述PAC溶投药装置和PAM溶投药装置均通过线路与所述MCC控制柜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山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山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620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