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增强型生物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58077.3 | 申请日: | 2019-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126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谭乐;张勤生;王梦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思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00;B09C1/10 |
代理公司: | 11471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雄 |
地址: | 100071 北京市丰台区南顶路彩***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菌群 多酶体 待处理污水 修复土壤 载体填料 污水 繁殖 生物处理装置 微生物菌液 内部空腔 驱散装置 增强型 土壤 通孔 填充 发酵 驱散 保证 分解 修复 申请 改进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改进增强型生物处理装置,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载体填料和驱散装置,载体填料包括微生物菌群和适于微生物菌群繁殖的多酶体载体,外壳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如此设置,根据待处理污水或待修复土壤确定所需的微生物菌群种类,将所需种类的微生物菌群放置在多酶体载体中,并将其一同填充在外壳的内部空腔。将该装置放置在待处理污水中,微生物菌群被驱散至污水中,或将经该装置发酵得到的微生物菌液洒至待修复土壤中,对污水或土壤中的杂质进行分解,从而实现对污水的处理或对土壤的修复。在使用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在多酶体载体的保护下会持续快速大量繁殖,保证微生物菌群数量,使得该装置可以长期使用并保证使用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增强型生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油脂、酸碱盐等物质,这些污水等物质渗入至土壤中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土壤遭受污染,目前,对污水的处理和对土壤的修复成为环保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活性污泥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繁殖速度低,且会产生大量的流失,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明显。而目前农业领域的土壤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技术产品大多为液体状菌,由于微生物在液体中保存的时间较短,造成使用后效果差的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在采用微生物对污水处理和土壤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繁殖速度低,流失大,保存时间短,效果差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改进增强型生物处理装置,其能够解决在采用微生物对污水处理和土壤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繁殖速度低,流失大,保存时间短,效果差的问题。其核心一是自然界存在的多种微生物,根据其消解污染物的种类,选取有用的微生物菌群,并对其进行扩增,达到改进微生物菌群的目的,依据污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个性化地固化到专用载体中,制成水体增强型的微生物发生器。同时根据需改造的土壤,从能改造土壤的多种微生物菌群选择有用的微生物群进行扩增,达到改进微生物菌群的目的,根据土壤污染物,个性化地添加扩增后的微生物菌群,固化到专用载体中,在发酵液中利用增强型微生物发生器制成土壤改造所需微生物菌液,用于土壤改良。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增强型生物处理装置,包括外壳,内部具有容纳空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通孔;
载体填料,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载体填料包括微生物菌群和适于所述微生物菌群繁殖的多酶体载体,所述微生物菌群设置在所述多酶体载体内部;
驱散装置,用于将所述微生物菌群从所述第一通孔驱散至所述外壳外部。
优选地,所述驱散装置包括穿设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管体,所述管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供气体或液体通过的纳米孔,所述载体填料设置在所述管体外侧壁与所述外壳内侧壁之间。
优选地,所述外壳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外壳沿竖直方向分布,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供所述管体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外壳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制相邻所述外壳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组件。
优选地,所述定位组件包括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外壳上下端面的第三通孔和可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内部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数量与每个所述外壳上的所述第三通孔的数量相同。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使相邻所述外壳相靠近的面之间具有间隙的隔离件。
优选地,所述隔离件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外壳上端面的限位凸台,各所述限位凸台的高度相同。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上下端面上均设置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思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思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580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