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建筑基坑中的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54490.2 | 申请日: | 2019-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88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天桃;陈修桐;吴康;陈超;周月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建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6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建筑 基坑 中的 支护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基坑中的支护结构,应用于基坑支护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基坑以及设置在基坑内周缘的支护桩,所述支护桩朝向基坑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一土工布,所述支护桩背离基坑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二土工布,所述第二土工布背离第一土工布的一侧固设有防水层;具有的技术效果是:减水了基坑内出现漏沙、漏水现象发生的可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基坑中的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在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土钉墙对基坑进行支护。
在挖设基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涌沙的地质情况,在该情况下,如果继续使用土钉墙进行支护,需要下挖一段深度。但是,在实际下挖的过程中,会导致基坑侧壁坍塌,严重时会使得整个基坑侧壁倒塌,对地面建筑等情况造成不良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基坑中的支护结构,其优点是:减少了基坑的内周出现涌沙现象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建筑基坑中的支护结构,包括基坑以及设置在基坑内周缘的支护桩,所述支护桩朝向基坑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一土工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土工布是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良好的过滤功能。第一土工布的设置,起到了有效的截留和过滤流土砂石的效果,减少了基坑内出现流沙现象的可能。由于第一土工布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当基坑内周的土壤朝向第一土工布流动时,第一土工布将基坑内周缘的土壤阻挡住,有利于增强基坑内壁整体结构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护桩背离基坑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二土工布,所述第二土工布和第一土工布之间形成用于排水的通道,所述第一土工布和第二土工布之间通过支撑件隔开。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土工布的设置,减少了第一土工布发生腐蚀毁坏后基坑内壁上的流土砂石朝向基坑内部流动的可能,对基坑内壁上的流土砂石起到了进一步截留的效果。这样设置,便于渗透过第一土工布的水通过第一土工布和第二土工布之间形成的排水的通道排走,起到了疏水的效果,减少了水全部积蓄在基坑内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件包括分别固接在第一土工布和第二土工布相对的一侧的两组安装块,两组所述安装块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凹槽,两组所述安装块之间支撑有支撑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支撑在第一土工布和第二土工布之间,增加了第一土工布和第二土工布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从而增加了第一土工布和第二土工布之间的结构强度,增强了该支护结构整体结构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块设为H型,H型的所述支撑块沿竖直方向的两边分别卡接在两组安装块上的凹槽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操作者将H型的支撑块沿竖直方向的两边分别卡接在两个安装块的凹槽内,操作简单便捷。H型的支撑块的结构比较坚固,有利于增加支撑块对第一土工布和第二土工布进行支撑的稳定性。H型的支撑块和两个安装块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便于操作者对H型的支撑块在两个安装块上进行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块是选用橡胶制成的支撑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橡胶具有弹性缓冲力,当第一土工布受到基坑内壁的挤压时,支撑块受到第一土工布的挤压弹性恢复,为第一土工布上所受的力提供了缓冲力,减少了第一土工布上所受的力超负荷使得第一土工布容易发生毁坏的可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建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建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544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