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睡眠监测仪的脉搏波驱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38668.4 | 申请日: | 201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87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延军;许志;叶树明;江河;张煜;黄超;郭建平;轩永;杨向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B5/1455 | 分类号: | A61B5/1455;A61B5/00;H03K17/62;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罗啸 |
地址: | 10009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睡眠 监测 脉搏 驱动 电路 | ||
1.一种睡眠监测仪的脉搏波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光驱动电路(1)和红光驱动电路(2),其中,
所述红外光驱动电路(1)的第一输入端外接第一驱动控制信号,第二输入端与数模转换电路(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所述红外光驱动电路(1)的输出端与血氧探头中的红外光LED灯(D1)连接;
所述红光驱动电路(2)的第一输入端外接第二驱动控制信号,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数模转换电路(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所述红光驱动电路(2)的输出端与所述血氧探头中的红光LED灯(D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睡眠监测仪的脉搏波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驱动电路(1)包括:第一开关(K1)、第二开关(K2)和第三开关(K3),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K1)的控制端外接所述第一驱动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关(K2)的控制端及外接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开关(K2)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关(K3)的第一端及所述红外光LED灯(D1)连接,所述第二开关(K2)的第二端与所述外接直流电源连接;
所述第三开关(K3)的控制端与所述数模转换电路(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K3)的第二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睡眠监测仪的脉搏波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光驱动电路(2)包括:第四开关(K4)、第五开关(K5)和第六开关(K6),其中,
所述第四开关(K4)的控制端外接所述第二驱动控制信号,所述第四开关(K4)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五开关(K5)的控制端及外接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四开关(K4)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五开关(K5)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关(K6)的第一端及所述红光LED灯(D2)连接,所述第五开关(K5)的第二端与所述外接直流电源连接;
所述第六开关(K6)的控制端与所述数模转换电路(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K6)的第二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睡眠监测仪的脉搏波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驱动电路(1)还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K1)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外接所述第一驱动控制信号;
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R2)与所述外接直流电源和连接,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二开关(K2)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三开关(K3)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与所述数模转换电路(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K3)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五电阻(R5)接地,所述第三开关(K3)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六电阻(R6)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睡眠监测仪的脉搏波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光驱动电路(2)还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其中,
所述第四开关(K4)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七电阻(R7)外接所述第二驱动控制信号;
所述第四开关(K4)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八电阻(R8)与所述外接直流电源和连接,所述第四开关(K4)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九电阻(R9)与所述第五开关(K5)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第六开关(K6)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十电阻(R10)与所述数模转换电路(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K6)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十一电阻(R11)接地,所述第六开关(K6)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十二电阻(R12)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睡眠监测仪的脉搏波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K1)和第三开关(K3)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二开关(K2)为NPN型三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3866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铝压铸件复合去毛刺装置
- 下一篇:一种鱼缸蒸汽清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