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出针与补针的巩膜固定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30048.6 | 申请日: | 201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437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朱敏丽;孙静;韩梦雅;雷雪怡;邹艳;芦焱琦;孔金锋;史文影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 |
代理公司: | 温州知远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62 | 代理人: | 汤时达 |
地址: | 325035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巩膜 固定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出针与补针的巩膜固定器,其包括:外壳部分、控制部分、活动部分、进针部分和储针盒五大部分,外壳部分采用耐高温塑料制成,分为三段式结构,控制部分包括电池、主控电路、回程电磁铁、进针弹簧、电源开关、指示灯,活动部分包括上下限位装置、进针推杆、进针击发按钮,进针部分包括进针通道和固定针,储针盒部分包括分壳体和补针装置两部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巩膜固定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出针与补针的巩膜固定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需要,逐渐演变成了现今普遍认可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对患者而言,疾病的演变已不仅仅受到疾病本身的影响,更有来自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护人员而言,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创伤”或以较小的“创伤”,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是其手术追求的最高目标。在眼科临床上,眼外伤是一种病情极其复杂、需要紧急处理的常见眼科疾病,我国因外伤致盲者占个体盲人总数的20%,仅次于白内障居第二位。眼外伤往往会直接引起眼球组织的断裂破损,并通过炎症、代谢改变等因素造成眼球组织损伤和功能丧失,在眼外伤急诊处理后,应进一步进行相关必要的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相关的并发症,如虹膜根部离断、睫状体脱离、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脉络膜脱离等,眼外伤虹膜根部离断若离断范围较大,出现双瞳孔、瞳孔变形或移位,将导致患者视功能受到明显影响,而当患者出现单眼复视,畏光、眩光等症状时,需进行手术治疗。眼外伤睫状体脱离会导致持续性低眼压、后极部视网膜水肿皱褶,从而导致视力下降。临床上对于睫状体脱离的治疗方法较多,多先选择药物和激光或冷凝治疗,无效者采取手术治疗,而对于严重外伤导致的复杂睫状体脱离(脱离范围较大,2个钟点位),应及早手术治疗。眼外伤睫状体脱离会导致持续性低眼压、后极部视网膜水肿皱褶,从而导致视力下降。
现有的修复虹膜根部离断的手术方法为在虹膜根部离断处相应的角膜缘后制作巩膜隧道,通过手术缝线将离断的虹膜组织固定到巩膜壁,缝线打结埋入巩膜隧道。临床上对于睫状体脱离的治疗方法较多,多先选择药物和激光或冷凝治疗,无效者采取手术治疗,而对于严重外伤导致的复杂睫状体脱离(脱离范围较大,2个钟点位),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复位脱离的睫状体,有效提高眼压,恢复视功能。睫状体脱离复位的手术方法为在睫状体脱离两端处相应的角膜缘后制作板层巩膜瓣,排净渗液后通过手术缝线间断缝合深层巩膜前唇、脱离的睫状体和巩膜后唇,边切边缝合。
但是该技术往往需要多次缝合打结,过程繁琐,耗时长,且手术难度大,要求主刀医生具备较高的手术操作技术水平。另外此技术需切穿巩膜,对眼球损伤较大,切开范围过大易造成眼前段缺血,要求术者对于缝合睫状体组织深浅度有良好的把握,过浅未带上睫状体组织,过深易损伤晶状体;同时间断缝合线间存在空隙,容易漏水,再次手术修补困难。
目前,眼科临床上尚缺乏一种可以快速、有效、安全地进行虹膜根部离断修复、睫状体脱离复位等手术的自动化先进手术器械,来有效提高眼内组织修复与人工晶体缝合的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并发症等。本实用新型实验成功后便可投入使用。并且本实用新型可以经消毒后多次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自动出针与补针的巩膜固定器。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未经温州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300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耗材检测功能的除尘装置
- 下一篇:一种猪类养殖用快速清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