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工业窑炉尾气NOx的SCR脱硝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09135.3 | 申请日: | 2019-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217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贾章椿;乔勇;崔伟;刘彬;曾建武;陈茂波;段小乐;邱田迎;李新存;巩天敏;叩立刚;李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铝山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37223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蔡士超 |
地址: | 255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模块 管路连接 尾气出口 尾气入口 循环管道 排风机 混合器 工业尾气脱硝 氨水 本实用新型 污染物治理 工业窑炉 供给组件 尾气流量 窑炉 烟囱 尾气 | ||
一种工业窑炉尾气NOx的SCR脱硝系统,属于污染物治理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管路连接的第一喷氨模块(1)、混合器(2)、前SCR反应器(3)、第二喷氨模块(4)、后SCR反应器(5)和排风机(6),所述的第一喷氨模块(1)的尾气入口通过管路连接窑炉(13)的尾气出口;所述的第一喷氨模块(1)和第二喷氨模块(4)连接有氨水供给组件;所述的排风机(6)的尾气出口连接循环管道(10)和烟囱(16),循环管道(10)连接至第一喷氨模块(1)的尾气入口。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各种工业尾气脱硝场合,尤其适用于尾气流量小,NOx高浓度的场合。
技术领域
一种工业窑炉尾气NOx的SCR脱硝系统,属于污染物治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尾气脱硝技术种类繁多,近些年在国内外应用较多且广泛实用的脱硝技术主要有低NOx燃烧技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SN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SCR)。主流的脱硝技术在电力行业、水泥行业和玻璃行业应用广泛,技术成熟,近几年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升级,工业企业工尾气治理达标排放迫在眉睫。
电力行业锅炉烟气NOx浓度大约在200mg/Nm3~800mg/Nm3之间,非电行业工业窑炉尾气NOx浓度大约在200mg/Nm3~400mg/Nm3之间,而对于NOx浓度在30000mg/Nm3以上,甚至达到60000mg/Nm3以上的工业窑炉尾气采用SCR脱硝技术,目前没有相关的项目验证,如果采用传统的SCR脱硝系统,喷氨后SCR反应器入口温度达不到要求,出口温度有可能超过催化剂的耐温极限,烧毁催化剂,本发明旨在寻找一种工业窑炉尾气含有高浓度NOX的SCR脱硝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高浓度NOX尾气的工业窑炉尾气NOx的SCR脱硝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工业窑炉尾气NOx的SCR脱硝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管路连接的第一喷氨模块、混合器、前SCR反应器、第二喷氨模块、后SCR反应器和排风机,所述的第一喷氨模块的尾气入口通过管路连接窑炉的尾气出口;所述的第一喷氨模块和第二喷氨模块连接有氨水供给组件;所述的排风机的尾气出口连接循环管道和烟囱,循环管道连接至第一喷氨模块的尾气入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工业窑炉尾气含有高浓度NOx的SCR脱硝系统,尾气进入SCR反应器之前,先与排风机出口的循环尾气混合,然后经过喷氨模块和混合段,进入SCR反应器,反应器出口的尾气经过排风机排出,大部分尾气经过循环管道回到SCR反应器入口,小部分尾气通过烟囱达标排放。
优选的,第一喷氨模块的尾气入口连接窑炉的管路上设有收尘器和引风机。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喷氨模块和后SCR反应器的连接管路上还设有混合器。补加的氨水和尾气进一步混合,能更好地提高脱硝效果。
优选的,所述的循环管道上通过三通设有补风管路,补风管路上设有补风电动调节阀,所述的循环管道上在三通前设有循环管道电动调节阀;所述的排风机的尾气出口连接所述的烟囱的管路上设有排气管道电动调节阀。实现尾气排放、尾气循环处理、补气多种操作自动控制,保证脱硝彻底。
优选的,所述的氨水供给组件通过并联管路分别连接第一喷氨模块和第二喷氨模块,两条并联管路上均设有电动调节阀。实现第一喷氨模块和第二喷氨模块的氨水供给与否和供给量的独立控制。
优选的,所述的氨水供给组件包括氨水罐、氨水泵,氨水泵设置在氨水罐连接所述第一喷氨模块和第二喷氨模块的管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铝山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铝山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091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