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元式恒阻弹性让压防冲液压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84432.7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601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治高;赵健;王存文;刘虎;顾鹏;卢绪涛;王浩;翟所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治高 |
主分类号: | E21D15/45 | 分类号: | E21D15/45;E21D15/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219 山东省泰安***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元 式恒阻 弹性 让压防冲 液压 支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元式恒阻弹性让压防冲液压支架,由支架顶梁、支架底座、双液压立柱和安全阀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支架底座上安装有蓄能装置;当巷道顶底板静压力大于40Mpa时,安全阀自动打开放出部分乳化液进行卸载;当巷道顶板发生大于41.5Mpa的冲击动压力时,将冲击能量储存在压力弹簧中,防止支架折断倾倒;在冲击能量释放后顶板回弹时,压力弹簧的能量随之释放,促使乳化液返回液压立柱液腔内,液压千斤顶恢复原缩回状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巷道支护技术,尤其涉及巷道超前支护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在煤矿巷道超前支护中,通常采用单元式超前液压支架,该支架的构造是由支架顶梁、支架底座、双液压立柱和安全阀组成;两个液压立柱之间设有固定装置,双液压立柱的乳化液腔通过高压管与安全阀(泄压阀)接通。当巷道顶底板的静压力大于40Mpa时,通过安全阀可放出部分乳化液进行让压卸载,液压立柱收缩,至使液压支架始终承担小于40Mpa的恒阻压力,防止液压支架压坏。但是,当巷道顶底板突然产生冲击压力时,由于安全阀放出乳化液流速慢,不能迅速卸荷,造成双液压立柱折断倾倒或者击穿顶梁,失去支撑作用,起不到对回采巷道及撤离线路保护的作用。为此,市场上有一种能够快速卸荷的单元式支架,其卸荷方式是将液压立柱下方改为褶皱式,在发生冲击地压时能够迅速收缩。但是,冲击地压过后顶板会回弹,可是液压立柱收缩后却不能回弹,接触不到顶板,造成冲击区域处于空顶下的无支护状态,容易造成冒顶事故,带来二次伤害;而且收缩不能再次使用,属于一次性的,只能重新更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在冲击环境下迅速卸荷、在卸荷后及时恢复初撑力的重复使用的单元式恒阻弹性让压防冲液压支架。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单元式恒阻弹性让压防冲液压支架,由支架顶梁、支架底座、双液压立柱和安全阀组成,双液压立柱之间设有固定装置,双液压立柱的乳化液腔通过高压管与安全阀接通,上述安全阀的工作压力为40Mpa;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支架底座上安装有蓄能装置;所述的蓄能装置是在一个蓄能仓内设有液压千斤顶、液压千斤顶的顶面设有压力弹簧,液压千斤顶的液腔通过大流量高压胶管与双液压立柱的液腔连通;所述的压力弹簧最小工作压力为41.5Mpa,最大承受压力不低于60Mpa;所述的大流量高压胶管内径不低于51mm,承受压力不低于60Mpa;当巷道顶底板静压力大于40Mpa时,安全阀自动打开放出部分乳化液进行卸载,使双液压立柱收缩让压;当巷道顶板发生大于41.5Mpa的冲击动压力时,双液压立柱的乳化液通过大流量高压胶管快速向液压千斤顶液腔内卸载,使双液压立柱快速收缩让压,同时乳化液促使液压千斤顶伸出压缩压力弹簧,将冲击能量储存在压力弹簧中;在冲击能量释放后顶板回弹时,压力弹簧的能量随之释放,促使乳化液返回液压立柱液腔内,液压立柱迅速伸出,重新将支架顶梁托起,及时恢复支撑状态,达到40Mpa支撑压力时,多余乳化液从安全阀放出,使压力弹簧能量完全释放,液压千斤顶恢复原缩回状态。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支架顶梁、支架底座与双液压立柱使用销轴连接在一起。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固定装置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卡箍。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双液压立柱所承受工作阻力不小于2000KN。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高压管所能承受压力不低于60Mpa。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蓄能装置,能够快速吸收双液压立柱乳化液传来的冲击能量,保证支架受压后快速卸载收缩,防止支架毁坏和巷道超前支护失效,避免造成冲击区域无支护状态下发生冒顶事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治高,未经张治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844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