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QC协议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60371.0 | 申请日: | 2019-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589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章洁;黄龙;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睿魔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44242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冯筠<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前***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脚 分压电阻电路 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 连接适配器 第二检测 检测电压 模拟电路 下拉电路 适配器 输出端 适配器连接 输出端连接 供电 电路结构 协议芯片 受控 下拉 电路 简易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QC协议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与一适配器连接,以通过电子设备内的DC‑DC模块给电子设备的MCU供电,且包括有一QC模拟电路,所述QC模拟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电路、第二分压电阻电路以及下拉电路,所述下拉电路受控于MCU,且其输出端连接适配器D‑引脚,以在MCU的控制下拉低D‑引脚的电压,所述DC‑DC模块的一输出端通过第一分压电阻电路连接适配器D+引脚,以为D+引脚提供第一检测电压,且该输出端还通过第二分压电阻电路连接适配器D‑引脚,以为D‑引脚提供第二检测电压,以使得适配器根据第一检测电压和第二检测电压给MCU供电。可知,本实用新型不需特定的协议芯片,电路结构简易,成本较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协议电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QC协议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功率需求越来越大,且USB/TYPE-C等接口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开始采用快充方案,各大公司也针对快充方案分别推出了自身的QC(QuickCharge,快速充电)协议,其中以高通的QC系列协议最为常用。
QC协议是通过信号引脚D+和D-上的电压变化来与适配器完成握手,达到输出不同的电压(5V、9V、12V、20V)的目的。而目前基于QC协议的快充方案需通过特定的协议芯片实现快充协议识别,如图1所示,即其是由设备端支持QC协议的集成IC 204与适配器201的IC通过D+、D-信号脚交互实现握手过程的,适配器201再根据检测到的D+、D-信号脚的电压通过升压/降压电路203给设备供电(例如可给设备内MCU 202供电),然而IC成本高,且其电路相对复杂,需要较大的PCB布局空间,对于小型化的电子设备不适用。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简易且成本较低的QC协议电路以解决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易且成本较低的QC协议电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QC协议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与一适配器连接,以通过电子设备内的DC-DC模块给电子设备的MCU供电,且还包括有一QC模拟电路,所述QC模拟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电路、第二分压电阻电路以及下拉电路,所述下拉电路受控于MCU,且其输出端连接适配器D-引脚,以在MCU的控制下拉低D-引脚的电压,所述DC-DC模块的一输出端通过第一分压电阻电路连接适配器D+引脚,以为D+引脚提供第一检测电压,且该输出端还通过第二分压电阻电路连接适配器D-引脚,以为D-引脚提供第二检测电压,以使得适配器根据第一检测电压和第二检测电压给MCU供电。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下拉电路包括一MOS管,所述MOS管的漏极连接适配器D-引脚,该MOS管的栅极连接至MCU,且其源极接地。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下拉电路还包括一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一端连接MOS管的栅极,另一端接地。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下拉电路包括一NPN三极管,所述NPN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适配器D-引脚,该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至MCU,且其发射极接地。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下拉电路还包括一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一端连接NPN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接地。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电路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一端及适配器D+引脚,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DC-DC模块的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电路中第一电阻为40.2KΩ、第二电阻为24KΩ。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电路包括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一端及适配器D-引脚,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DC-DC模块的一输出端,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睿魔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睿魔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603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充电盒
- 下一篇:一种便于固定手机的车载充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