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堵塞的除雾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00408.0 | 申请日: | 201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787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朱婷;赵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敦和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B01D53/48;B08B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707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堵塞 | ||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堵塞的除雾器属于脱硫装置中的除雾器技术领域,其包括筒体、淋洗装置和叶片组,还包括第一半圆弧板、第二半圆弧板、槽底板、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转动臂,第一半圆弧板、第二半圆弧板和槽底板可分别通过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转动臂驱动形成积水槽,积水槽用于蓄水浸没叶片组以对叶片组进行彻底的清洗;本实用新型的积水槽能直接浸没叶片的所有表面,清洗效果好,可有效地防止堵塞结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硫装置中的除雾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堵塞的除雾器。
背景技术
在能源、环保、化工、制药、食品加工等领域,存在大量气流中含有雾滴而需要从气流中将其去除的场合,该过程称之为除雾。如火力电站的湿法脱硫过程,塔顶向下喷淋的石膏浆液与来自塔底的含硫烟气在脱硫塔内形成逆向对流,使得烟气在脱硫过程混入大量雾滴,必须通过除雾器将烟气中的雾滴进行脱除后才能通过烟囱排入大气,否则雾滴中的石膏和其它硫酸盐类物质将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湿法脱硫,吸收塔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粒径为10--60微米的“雾”,“雾”不仅含有水分,它还溶有硫酸、硫酸盐、二氧化硫等,同时也造成风机、热交换器及烟道的玷污和严重腐蚀,因此,湿法脱硫工艺上对吸收设备提出除雾的要求,被净化的气体在离开吸收塔之前要除雾,而在脱硫塔中,除雾这一步骤都依靠除雾器完成。而除雾器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其波形叶片表面会结垢,污垢会造成除雾器堵塞,因此,一般会在除雾器上方设置冲洗装置,但是由于波形叶片的特殊结构,其中间段很难被冲洗干净,尤其是背对冲洗装置的部位,而该部位也是除雾效果最好、最容易结垢的部位,因此,除雾器除垢结构依旧有必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堵塞的除雾器,利用积水槽蓄水浸没叶片对叶片进行彻底的清洗。
技术方案
一种防堵塞的除雾器,包括筒体、淋洗装置和叶片组,所述筒体内具有一内腔,所述叶片组内包括经第一横杆固定在所述内腔内的叶片,所述淋洗装置位于所述叶片组的正上方,所述淋洗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筒体内的出水管以及与所述出水管连通的进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若干喷嘴,还包括有第一半圆弧板、第二半圆弧板、槽底板、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转动臂;所述第一半圆弧板、第二半圆弧板和槽底板组成一积水槽,所述叶片组位于所述积水槽内,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相对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内壁上,所述转动臂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筒体的内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气缸的下方,另一端与所述槽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半圆弧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半圆弧固定于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半圆弧板和第二半圆弧板分别由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控制水平移动,所述槽底板由所述转动臂控制转动;还包括有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串联所述叶片的下部设置。
优选的,所述叶片之间设置有圆管,所述圆管经第三横杆固定在所述叶片组之间。
优选的,所述转动臂由固定在所述筒体内壁上的摆动气缸驱动转动;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摆动气缸由设置在所述筒体外的控制器进行控制。
优选的,所述积水槽的侧壁内侧还固定有一圆筒,所述圆筒内顶部设置接触型传感器,所述接触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信号连接;所述圆筒内部还设置有一浮球,所述圆筒的侧壁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一通孔,所述圆筒通过所述通孔和积水槽相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半圆弧板的两端面上设置有凸条,所述第二半圆弧板的两端面设置有配合所述凸条的凹槽;所述槽底板设置用于和所述第一半圆弧板和第二半圆弧板配合的环型梯条,所述槽底板上还设置有两条平行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转动臂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筒体内侧壁上还设置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与所述转动臂相对设置,所述接水槽的水平位置位于所述转动臂与筒体侧壁转动连接端的下方;所述淋洗装置还包括蓄水池,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相通;所述接水槽与所述蓄水池通过一连接水管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敦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敦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004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中钻孔灌注桩混凝土灌注吊架体系
- 下一篇: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混凝浇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