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态园林雨水收集过滤用模块式井体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66308.0 | 申请日: | 201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387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曹世伟;周李慧;叶海泉;钱怡婷;戚晓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03F5/14;E03F5/04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5 | 代理人: | 周涛 |
地址: | 20033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园林 雨水 收集 过滤 模块 式井体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园林雨水收集过滤用模块式井体,所述模块式井体包括自下至上依次叠放的一块透水底板、多个透水标准模块、至少一个透水溢流模块、一个透水汇流模块、透水盖板,所述透水汇流模块中安装有不锈钢滤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模块式井体采用预制的透水底板、透水标准模块、透水溢流模块、透水汇流模块、透水盖板、以及不锈钢滤体,工厂化生产后,运输至现场进行组装即可,减少现场施工制作的工序和工期,减少环境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园林雨水收集过滤用模块式井体。
背景技术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雨水井是在降雨时收集路面和绿地的雨水,现有的雨水井虽然也采用预制的透水管道,但汇流结构、溢流结构、滤水结构都需要现场进行施工制作,不仅现场施工工序复杂、工期长,而且对环境污染大,不利于生态园林的环境保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生态园林雨水收集过滤用模块式井体。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生态园林雨水收集过滤用模块式井体,所述模块式井体包括自下至上依次叠放的一块透水底板、多个透水标准模块、至少一个透水溢流模块、一个透水汇流模块、透水盖板,所述透水汇流模块中安装有不锈钢滤体。
进一步的,所述透水底板呈圆柱体;所述透水标准模块呈圆环体;所述透水溢流模块包括呈圆环体的透水溢流模块主体和与透水溢流模块主体相连通的溢流管口,所述溢流管口位于透水溢流模块主体的一侧;所述透水汇流模块包括呈圆环体的透水汇流模块主体和多个与透水汇流模块主体相连通的汇流管口,多个汇流管口按照环形阵列排布在透水汇流模块主体的周侧。
进一步的,所述透水底板的顶部、透水标准模块的顶部、透水溢流模块主体的顶部均设置有一圈下凹的且呈圆环体的定位槽;透水标准模块的底部、透水溢流模块主体的底部、透水汇流模块主体的底部均设置有一圈向下凸出的且呈圆环体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与定位槽配合使透水标准模块与透水底板相连接、透水溢流模块主体与透水标准模块相连接、透水汇流模块主体与透水溢流模块主体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透水汇流模块主体的顶部设置有下沉的用于容纳透水盖板的容纳槽,所述透水盖板安放在容纳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滤体包括呈圆环体的不锈钢顶板、呈圆柱体的不锈钢底板、两个呈圆环体的不锈钢滤筒,其中一个不锈钢滤筒套在另一个不锈钢滤筒中,并且两个不锈钢滤筒同轴,所述不锈钢顶板固接在两个不锈钢滤筒的顶端,所述不锈钢底板固接在两个不锈钢滤筒的底端,两个不锈钢滤筒之间填充有活性炭颗粒。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不锈钢滤筒包括多根按照环形阵列排布的不锈钢支撑柱和两块不锈钢滤网,两块不锈钢滤网分别固接在多根不锈钢支撑柱朝向不锈钢滤筒中心一侧和远离不锈钢滤筒中心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顶板搭接在设置于透水汇流模块主体内侧呈圆环体的支持板上,并且不锈钢顶板的顶端低于汇流管口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模块式井体采用由透水混凝土预制的透水底板、透水标准模块、透水溢流模块、透水汇流模块、透水盖板、以及不锈钢滤体,工厂化生产后,运输至现场进行组装即可,减少现场施工制作的工序和工期,减少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663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