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装配墙体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59794.3 | 申请日: | 2019-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635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太绿建(北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74 | 分类号: | E04B2/74;E04B1/66;E04B1/7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南长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4 | 代理人: | 张学元 |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 墙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装配墙体,包括:支架,支架包括:两根第一预设长度方管、两组第二预设长度方管和两根第三预设长度方管,其中,两根第一预设长度方管和一组第二预设长度方管构成矩形框架,另一组第二预设长度方管平行设置在两个第一预设长度方管之间,两根第三预设长度方管平行设置在另一组第二预设长度方管之间;内墙包括:第一钢丝网、第一玻璃纤维网格布和第二墙板,上述的从矩形框架的一侧依次贴合;外墙包括:第二钢丝网、第二玻璃纤维网格布、和第三墙板,上述的从矩形框架的另一侧依次贴合,可避免环境污染、降低成本、节省工时,改善冷桥现象,提高用户满意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装配墙体。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建筑墙体均采用混凝土浇筑形式,这样,不仅施工期间,耗费人力物力,而且,在后期拆除过程中,拆除的材料都无法二次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的可直接外挂的墙体逐渐出现,使得建筑施工周期变短,二次利用率也大幅度提高,但现有技术中的可装配墙体结构复杂,功能单一,冷桥现象明显,防水效果较差,并且需要现场装配,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装配墙体,可直接将墙体预制为整体,提前在厂家预制,避免施工环境的污染,降低成本,节省工时,提高用户满意度,解决冷桥现象,整体墙体具有保温、防火、防水、装饰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装配墙体,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两根第一预设长度方管、两组第二预设长度方管和两根第三预设长度方管,其中,所述两根第一预设长度方管和一组第二预设长度方管构成矩形框架,另一组第二预设长度方管平行设置在所述两个第一预设长度方管之间,所述两根第三预设长度方管平行设置在所述另一组第二预设长度方管之间;所述两根第一预设长度方管、所述两组第二预设长度方管和所述两根第三预设长度方管构成上下左右中共五个空间,除中部空间外,其余空间填充有与方管等厚的第一墙板,所述矩形框架的一侧上设有与方管等宽的防冷桥保温隔离层;所述内墙包括:第一钢丝网、第一玻璃纤维网格布和第二墙板,其中,所述第一钢丝网、所述第一玻璃纤维网格布和所述第二墙板除中部空间外从所述矩形框架的一侧依次贴合,所述第一墙板、所述第一玻璃纤维网格布和所述第二墙板之间分别使用双组份聚氨酯胶进行粘合,所述矩形框架与所述第一钢丝网之间使用硅酮结构胶粘合;所述外墙包括:第二钢丝网、第二玻璃纤维网格布和第三墙板,其中,第二钢丝网、所述第二玻璃纤维网格布和所述第三墙板除中部空间外从所述矩形框架的另一侧依次贴合;所述第一墙板、所述第二玻璃纤维网格布和所述第三墙板之间分别使用双组份聚氨酯胶进行粘合,所述矩形框架与所述第一钢丝网之间使用硅酮结构胶粘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装配墙体,通过在支架两侧设置内墙和外墙,将墙体设置为整体,可在施工现场直接安装,无需动工破土,不但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可避免环境污染,并通过内墙与外墙中的钢丝网和玻璃纤维网格布的设置可增强墙体的拉结强度,通过防冷桥保温隔离层的设置,可以有效解决冷桥现象,在支架外侧周围设置密封条,使得墙体防水效果更好。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可装配墙体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优选地,所述另一组第二预设长度方管中任意一根距离所述矩形框架边为第一预设距离,所述两个第三预设长度方管中的其中一根距离所述矩形框架边为第二预设距离,所述两个第三预设长度方管中的其中另一根距离所述矩形框架边为第三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可装配墙体还包括:密封条,所述密封条设置在所述支架的外侧周围,可对可装配墙体的贴合缝隙进行密封,进而使得墙体防水。
进一步地,所述可装配墙体还包括:多个不锈钢沉头自攻钻尾丝,所述多个不锈钢沉头自攻钻尾丝用于将所述第一墙板、第二墙板、第三墙板、所述第一玻璃纤维网格布、第二玻璃纤维网格布、所述第一钢丝网、所述第二钢丝网和所述支架固定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太绿建(北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亚太绿建(北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597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靠性液晶显示屏结构
- 下一篇:一种菌包套盖压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