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夹层结构随钻声波测井仪器隔声体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04826.X | 申请日: | 201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873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季运佳;何晓;陈浩;王秀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E21B17/16;G01V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陈琳琳;杨青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夹层 结构 声波测井 仪器 隔声体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声波测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夹层结构随钻声波测井仪器隔声体;其包括:第一钻铤(1)、若干金属夹层(2)和第二钻铤(3);三者为一体式结构,且若干金属夹层(2)位于第一钻铤(1)和第二钻铤(3)之间;通过在声源和接收器之间的钻铤部分嵌入一定厚度的不同于钻铤材质的金属夹层,由于金属夹层与钻铤声阻抗的不同,使得夹层上下界面形成声阻抗差,从而阻碍沿钻铤轴向传播的弹性波,达到削弱仪器波凸显地层信号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声波测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夹层结构随钻声波测井仪器隔声体。
背景技术
声波测井是地球物理测井方法中的一种,多服务于井下油气资源的准确定位。它是利用地层的声学性质,通过一个发射换能器向外发射声波,接收换能器接收经地层后返回的声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等手段从而得到井孔周围的地层信息。随钻声波测井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相比于传统的电缆声波测井,它实现了一边钻井一边测量地层信息,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井架占用时间,还能够提供地质导向服务,尤其适用于海上勘探。
然而,随钻环境下仪器工作条件十分恶劣,随钻声波测井仪器的发射换能器2和接收换能器1均安装在高强度的厚壁钻铤上,当发射换能器声源激励的时候,由于厚壁钻铤的存在,井孔中会产生一种主要沿着钻铤传播的一种导波,我们将之称作钻铤波6(或者仪器波)。因此,接收器接收到的除了来自地层的信号外还将接收到钻铤波6。对于单极子随钻声波测井,如果不对钻铤波进行压制,则将严重干扰地层纵波信号7的提取,如图1所示,在测井频率范围下,钻铤波幅度大且波群拖尾长,在一般硬地层中,会干扰甚至掩盖地层纵波信号,从而会阻碍地层信息的获取。如图2所示,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钻铤波干扰地层信号,从图中可以看出钻铤波不但干扰了地层横波波群,还完全掩盖了地层纵波波群。因此,在声源和接收器之间设置隔声体,从而削弱甚至消除钻铤波是实现随钻声波测井技术准确测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现有的随钻声波测井仪器的隔声体通过在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之间刻周期性凹槽来实现的,刻槽的方式及种类也是纷多繁杂。但是,随钻声波测井仪器是与钻头相连接的,这就要求钻铤要有足够强度的抗弯能力和抗扭能力,刻槽会降低钻铤的机械强度,由此,给钻井过程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刻槽加工和维护成本较高,尤其是在钻铤内表面刻槽尤为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的随钻声波测井仪器的隔声体存在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夹层结构随钻声波测井仪器隔声体,通过在声源和接收器之间的钻铤部分嵌入一定厚度的不同于钻铤材质的金属夹层,由于金属夹层与钻铤声阻抗的不同,使得夹层上下界面形成声阻抗差,从而阻碍沿钻铤轴向传播的弹性波,达到削弱仪器波凸显地层信号的目的。相对于传统刻槽结构隔声体,本实用新型的隔声体既不影响仪器本身的机械强度,又能在通常测井频率下起到良好的隔声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夹层结构随钻声波测井仪器隔声体,其包括:第一钻铤、金属夹层和第二钻铤;三者为一体式结构,且金属夹层位于第一钻铤和第二钻铤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一,所述第一钻铤与金属夹层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金属夹层与第二钻铤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一,所述第一钻铤、第二钻铤均采用钢制成;金属夹层采用第一钻铤、第二钻铤的阻抗差异大的金属材质制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一,金属夹层与第一钻铤的连接处形成上界面,且在该上界面处形成声阻抗差;金属夹层与第二钻铤的连接处形成下界面,且在该下界面处形成声阻抗差,阻碍钻铤波的轴向传播,从而达到衰减钻铤波的效果,此种无刻槽隔声体对钻铤的机械强度几乎没有影响,避免了刻槽式隔声体对仪器机械强度的损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一,所述第一钻铤的一端上安装接收换能器,用于接收来自地层的信号和钻铤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一,所述第二钻铤的一端上安装发射换能器,用于发射钻铤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048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