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脱硫废水制备酸碱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94959.3 | 申请日: | 2019-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358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胡建东;杨志雄;曾志农;陈洪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亿赛膜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2 | 分类号: | C02F9/12;C02F103/18 |
代理公司: | 35225 厦门律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辉;李增进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硫废水 回流管道 电渗析单元 超滤单元 沉淀系统 酸碱 制备 双极膜电渗析 本实用新型 反渗透单元 浓缩液出口 纳滤单元 淡水室 进液端 浓水室 稳定化处理 资源化利用 盐水出口 依次连接 排水管 低成本 进水端 零排放 全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脱硫废水制备酸碱的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沉淀系统、超滤单元、纳滤单元、反渗透单元、电渗析单元和双极膜电渗析单元。沉淀系统的进水端连接脱硫废水排水管,超滤单元的浓缩液出口通过第一回流管道与沉淀系统相连,纳滤单元的浓缩液出口通过第二回流管道与超滤单元的进液端相连。电渗析单元内设有淡水室和浓水室,淡水室通过第三回流管道与反渗透单元的进液端相连,双极膜电渗析单元的盐水出口通过第四回流管道与电渗析单元的浓水室相连。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脱硫废水制备酸碱的系统,能实现对脱硫废水的低成本、稳定化处理,能够利用脱硫废水来制备酸碱,实现了脱硫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且处理过程全程零排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脱硫废水制备酸碱的系统。
背景技术
脱硫废水来源于燃煤电厂的烟气脱硫系统,主要是锅炉烟气湿法脱硫过程中的吸收塔中加入碱性物质来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循环过程中而排出的浓废水。脱硫废水硬度高,含有大量的悬浮物,且含盐量高,同时含有一定的重金属离子,属于高盐废水,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脱硫废水零排放也需要得到一定的改善。目前国内现有的脱硫废水工艺一般包括中和、沉淀、混凝、最终中和及泥浆脱水处理等软化预处理( 将脱硫废 水加药混凝澄清,去除大部分硬度、碱度以及悬浮物 ;软化出水进入过滤系统进一步去除悬 浮物 ;化学反应产生的泥渣进入脱水系统脱泥 )、膜浓缩处理 ( 用各种类型的膜,进行浓缩 处理,得到高盐浓缩液 ) 和蒸发浓缩结晶处理,结晶后的浓缩液与晶体颗粒进行固液分离, 母液返回原液池或继续蒸发结晶,晶体进行脱水干燥,最后得到净化水和杂盐。该工艺虽然能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蒸发结晶杂盐,但是该方案的预处理软化加药量大,运行成本高,且浓缩废水量大,对蒸发浓缩成本较高,且结晶盐为杂盐,无法回收利用,只能做危废处理。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脱硫废水制备酸碱的系统,该系统具有运行成本低、处理过程稳定高效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实现脱硫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脱硫废水制备酸碱的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沉淀系统、超滤单元、纳滤单元、反渗透单元、电渗析单元和双极膜电渗析单元。所述沉淀系统的进水端连接脱硫废水排水管,所述超滤单元的浓缩液出口通过第一回流管道与所述沉淀系统相连,所述纳滤单元的浓缩液出口通过第二回流管道与所述超滤单元的进液端相连。所述的电渗析单元内设有淡水室和浓水室,所述的淡水室通过第三回流管道与所述反渗透单元的进液端相连,所述双极膜电渗析单元的盐水出口通过第四回流管道与所述电渗析单元的浓水室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的纳滤单元和反渗透单元之间设有截流单元,所述的截流单元内设有用于截流二价阳离子的阳离子树脂。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渗析单元和双极膜电渗析单元之间设有吸附单元,所述的吸附单元内设有用于吸附金属离子的螯合树脂。
优选地,所述反渗透单元采用的反渗透膜为DTRO膜。
进一步地,所述的沉淀系统包括顺次连接的金属离子沉淀池、泥水分离沉淀池和钙镁离子沉淀池,所述金属离子沉淀池的进水端连接脱硫废水排水管,所述金属离子沉淀池的上方设有石灰乳添加管。所述的泥水分离沉淀池内设有板框,所述钙镁离子沉淀池的进液端设有碳酸钠添加管,所述的第一回流管道与所述钙镁离子沉淀池的上部相连。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提供一种利用脱硫废水制备酸碱的系统,能实现对脱硫废水的低成本、稳定化处理,能够利用脱硫废水来制备酸碱,实现了脱硫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且处理过程全程零排放;有效地处理了双极膜的应用,采用螯合树脂能够防止双极膜电渗析单元出现沉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亿赛膜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亿赛膜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949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