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出缓冲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86843.5 | 申请日: | 2019-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67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吕英杰;范子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鹏翔华夏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9/0185 | 分类号: | H03K19/0185 |
代理公司: | 11684 北京沁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汪发成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平转换模块 本实用新型 缓冲放大器 信号输出端 信号输出 输出端 输入端 使能 参考电压输入端 输出缓冲电路 输入端连接 输入端设置 电路结构 减小信号 逻辑混乱 信号干扰 与门电路 控制端 失真 芯片 输出 改进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出缓冲电路,包括第一电平转换模块、第二电平转换模块、第三电平转换模块、缓冲放大器和控制开关;第一电平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为信号输出使能端,第二电平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有第一与门电路,第三电平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信号输出使能端连接,缓冲放大器同时与第一电平转换模块和第二电平转换模块连接,缓冲放大器的输出端设置为信号输出端,控制开关的控制端与第三电平转换模块连接,控制开关的输入端设置为参考电压输入端,控制开关的输出端与信号输出端连接。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芯片输出易因多信号干扰出现逻辑混乱和信号失真的问题进行改进,本实用新型具有电路结构简单、减小信号失真和抗干扰性强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输出缓冲电路。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发展道路上,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的研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电动汽车的性能如何,取决于其动力电池的性能,其中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为关键因素,影响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成本问题,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是降低使用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为确保电池性能良好,需要高精度的IC芯片来对电池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尤其是当芯片模块众多,多个信号共同控制一个输出信号时,经常会有信号干扰使得芯片出现逻辑混乱,进而使电路进入未知状态,整个电池管理系统都会工作混乱,同时,也易造成信号失真。
为此,保证多个信号控制单个输出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保证电路结构简单、减小信号失真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输出缓冲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芯片输出易因多信号干扰出现逻辑混乱和信号失真等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出缓冲电路,包括第一电平转换模块,第一电平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设置为信号输出使能端;
第二电平转换模块,第二电平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有第一与门电路;
第三电平转换模块,第三电平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信号输出使能端连接;
缓冲放大器,缓冲放大器同时与第一电平转换模块和第二电平转换模块连接,缓冲放大器的输出端设置为信号输出端;
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的控制端与第三电平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开关的输入端设置为参考电压输入端,控制开关的输出端与信号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第一电平转换模块、第二电平转换模块和第三电平转换模块均为结构相同的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电路均包括反相器、转换耗尽型PMOS管和转换耗尽型NMOS管,反相器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三反相器和第四反相器,转换耗尽型PMOS管包括第一转换耗尽型PMOS管和第二转换耗尽型PMOS管,转换耗尽型NMOS管包括第一转换耗尽型NMOS 管和第二转换耗尽型NMOS管,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设置为电平转换电路的输入端且第一反相器与第二反相器同向串联连接;第二转换耗尽型PMOS管的栅极与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转换耗尽型PMOS管的栅极与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转换耗尽型PMOS管的源极均接地,第一转换耗尽型NMOS管的漏极和第二转换耗尽型NMOS管的栅极均与第一转换耗尽型PMOS 管的漏极连接,第一转换耗尽型NMOS管的栅极和第二转换耗尽型NMOS管的漏极均与第二转换耗尽型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转换耗尽型NMOS管和第二转换耗尽型NMOS管的源极并联连接设置为模拟电源输入端,第三反相器和第四反相器同向串联连接且第三反相器的输入端与第二转换耗尽型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三反相器的输出设置为第一电压输出端,第四反相器的输出设置为第二电压输出端。工作过程中第一反相器和第二反相器的工作电压由IC内部的数字信号提供,第三反相器和第四反相器的工作电压由电路的模拟电源提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鹏翔华夏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鹏翔华夏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868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SPI信号传输电路
- 下一篇:一种CMOS-PECL接口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