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部功能恢复握力训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90635.5 | 申请日: | 201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48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英;朱旭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
主分类号: | A63B23/16 | 分类号: | A63B23/16;A63B7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8 | 代理人: | 熊传亚 |
地址: | 4021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能 恢复 握力 训练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部功能恢复握力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的球体,所述球体上设置有若干用于手指抓捏的凹坑。患者可将球体握于掌心并将手指端部放入凹坑内进行握力训练。具有上述结构的手部功能恢复握力训练器能够对患者手部的握力进行训练,有助于促使患者功能恢复。本训练器利用简单结构实现训练功能并能够感应压力后反馈,其造价低廉故障率低无需额外的电池等能源供给,经济实惠方便适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辅手部功能恢复、对手部进行握力训练的装置。
背景技术
无论是对手部的直接伤害,还是中风、偏袒使得大脑降低对肌肉的收缩控制,都会让患者手指出现明显的肌无力现象。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时,由医生诊断后再由复健师徒手或者借助各种器具进行治疗。其中包括引导患者做出周期性复健运动,以诱导患者手部自主能力恢复。
目前,大多数的手部康复器具都较为复杂,需要到医院进行训练。因此急需一种方便患者随时进行康复训练的器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部功能恢复握力训练器,能够对患者手部的握力进行训练。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手部功能恢复握力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的球体,所述球体上设置有若干用于手指抓捏的凹坑。患者可将球体握于掌心并将手指端部放入凹坑内进行握力训练。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球体上设置有用于感应并显示握力值大小的测量显示装置。用于感应施加于球体压力大小并进行反馈。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测量显示装置包括设置在球体内部的感应腔以及开设在球体上的滑孔;所述滑孔一端与感应腔连接另一端与大气相通;所述滑孔内设置有能够沿滑孔前后滑动的滑筒;所述滑筒后方设置有弹性气囊,所述气囊与感应腔相通。患者对球体施压时,感应腔缩小将气体挤压入气囊内使得气囊膨胀。气囊的膨胀将滑筒从后至前顶。通过滑筒的位移就可以判断出压力的大小。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球体上开有视窗并利用透明材料封闭,所述视窗位置与滑孔对应。通过视窗在球体外部就能观察到滑筒的运动,并可以在视窗旁标示刻度利用滑筒作为指针表示压力大小。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滑筒前方设置有用于复位的弹簧。泄力后用于滑筒复位归零。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球体为橡胶制作。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凹坑为5个,与手指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具有上述结构的手部功能恢复握力训练器能够对患者手部的握力进行训练,有助于促使患者功能恢复。本训练器利用简单结构实现训练功能并能够感应压力后反馈,其造价低廉故障率低无需额外的电池等能源供给,经济实惠方便适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球体、2凹坑、3感应腔、4滑孔、5滑筒、6 气囊、7弹簧、8视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弹性的球体1,所述球体1上设置有若干用于手指抓捏的凹坑2。球体1为橡胶制作。凹坑2为5个,与手指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未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906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