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施工支护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70824.6 | 申请日: | 2019-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614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李诗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D9/12 | 分类号: | E21D9/12;G08B21/24 |
代理公司: | 21241 沈阳铭扬联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屈芳 |
地址: | 11101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护框架 爬梯 围栏 本实用新型 支撑机构 纵支撑杆 工作台 安全性能 按钮开关 报警提示 侧面设置 横支撑杆 施工现场 隧道施工 外侧设置 有效措施 不安全 发光条 蜂鸣器 稳固板 行走轮 支撑环 按下 攀爬 旋杆 施工 抵触 防护 移动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施工支护框架,包括纵支撑杆,横支撑杆,工作台,爬梯,支撑机构,行走轮,围栏机构以及稳固板,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机构,围栏机构,爬梯和发光条的设置,将支护框架移动到施工现场,旋转旋杆,使支撑环抵触地面,达到支撑支护框架的目的,且提高支护框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支护框架的稳定性,在纵支撑杆的侧面设置爬梯,便于施工人员通过爬梯攀爬到工作台上,在工作台的外侧设置围栏,对施工人员进行防护,当发生不安全情况时,按下按钮开关,蜂鸣器发出报警提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支护框架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施工支护框架。
背景技术
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会用到支护装置,现有的支护装置包括左、右两侧的若干纵向支撑柱,任一侧的纵向支撑柱之间均通过若干横向支撑杆固定连接,两侧的纵向支撑柱之间通过支撑顶板连接形成门字型框架,支护装置设置滑轮使得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支护装置稳定性较差,容易来回晃动,使支护装置上的施工工人存在安全隐患。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107676113 A,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可伸缩型隧道支护作业台车,包括矩形体框架四支脚的钢结构骨架、设在钢结构骨架底部的四个移动轮、对称焊接在钢结构骨架两侧面上的垫板支架、对称焊接在钢结构骨架两侧面上的8根套管、用于插入套管的连接钢管;套管和连接钢管均设有对穿的螺栓孔,采用螺栓插入螺栓孔,该发明具有以下显著效果:方便移动,可调节台车长度,同等作业空间,本发明台车较传统台车质量轻,可在十五分钟内完成台车移动及拼装,操作便捷,同时避免了因作业空间过小而作业台车过长导致停工,或避免作业空间过大而作业台车过短导致多次移动作业台车影响施工效率。但是现有隧道施工支护框架缺少围栏机构,对施工人员缺少相应的防护,存在安全隐患,在使用过程中缺少支撑机构,采用行走轮进行支撑,容易造成框架出现晃动的现象,影响操作人员施工作业,缺少爬梯机构,不便施工人员攀爬到工作台上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隧道施工支护框架显得非常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施工支护框架,以解决现有隧道施工支护框架缺少围栏机构,对施工人员缺少相应的防护,存在安全隐患,在使用过程中缺少支撑机构,采用行走轮进行支撑,容易造成框架出现晃动的现象,影响操作人员施工作业,缺少爬梯机构,不便施工人员攀爬到工作台上的问题。
一种隧道施工支护框架,包括纵支撑杆,横支撑杆,工作台,支撑机构,围栏机构,稳固板,所述纵支撑杆采用多个,且等距平行设置;所述横支撑杆采用多个,与纵支撑杆十字交叉固定;所述支撑机构通过螺纹固定在纵支撑杆的下端,在所述所述支撑机构下方设置行走轮;所述工作台固定在纵支撑杆的上方;所述稳固板采用多个,交叉设置,所述稳固板一端固定在纵支撑杆侧面,另一端端固定在横支撑杆上;在所述工作台的四周设置所述围栏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筒,旋丝,旋杆和支撑环,所述旋丝设置在支撑筒内侧的圆周上;所述旋杆采用两个,焊接在支撑筒的两侧;所述支撑环焊接在支撑筒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旋丝尺寸与纵支撑杆下端螺纹的尺寸匹配;所述支撑筒的高度大于行走轮的直径;所述旋杆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围栏机构包括围栏,蓄电池,蜂鸣器和按钮开关;所述蜂鸣器通过通过按钮开关与所述所述蓄电池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纵支撑杆和横支撑杆均采用直径相同的圆柱形;所述爬梯的长度小于纵支撑杆的长度,且上端与工作台对齐。在纵支撑杆的侧面设置爬梯,便于施工人员通过爬梯攀爬到工作台上进行施工作业,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机构的设置,将支护框架移动到施工现场,旋转旋杆,使支撑环抵触地面,达到支撑支护框架的目的,且提高支护框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支护框架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未经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708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土压盾构机渣土压缩处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导洞蓄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