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烃脱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13897.1 | 申请日: | 2019-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220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叶帆;姚彬;赵毅;赵德银;钟荣强;姚丽蓉;黎志敏;常小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7/00 | 分类号: | C10G7/00;B01D3/14;B01D3/32 |
代理公司: | 11611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华;刘华联<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馏塔 冷凝器 换热器 回流罐 本实用新型 烃进料 烃脱硫 重沸器 精馏塔顶部 天然气净化 再生 传统化学 底部开口 顶部开口 二次污染 入口连接 稳定轻烃 废液 连通 流出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烃脱硫装置,包括精馏塔、冷凝器、换热器、回流罐和重沸器。其中,冷凝器布置在精馏塔的顶部,回流罐分别与精馏塔和冷凝器连接,回流罐上设有与天然气净化站连接的管道。精馏塔顶部设有与冷凝器连通的顶部开口,精馏塔上设有用于混烃进料的第一入口,并且,精馏塔的底部设有用于稳定轻烃流出的底部开口。重沸器分别与精馏塔和换热器连接,换热器位于混烃进料的管路上并且与第一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烃脱硫装置能够避免传统化学法处理成本高、废液不可再生或再生不完全而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烃脱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烃脱硫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原油中都存在硫化物,这些硫化物多以还原态形式存在,包括元素硫、硫化氢、硫醇、硫醚、噻吩等,硫含量的大小因原油的地质来源和开采年限有关,如我国大庆原油的硫含量在0.2%以下,胜利原油的硫含量则达到了1.0%以上,塔河油田原油硫含硫达到2.0%以上,而中东原油如沙特阿拉伯的某些原油硫含量甚至高达5.0%。原油中硫化物尤其是硫化氢和轻硫醇对于原油储运设备和炼油装置具有严重的腐蚀性,增加原油运输,炼油厂建造,操作和维修成本。
高含伴生气的原油在集输处理过程中需进行气液分离、原油稳定、脱硫等处理流程。气液分离主要分离原油中的天然气。原油稳定除分离原油中携带的天然气外,主要分离原油中易挥发烃,以降低原油在储运过程中的挥发损耗,因此在原油稳定中会产生大量的混烃,但原油含有易挥发硫化物时,易挥发硫化物一部分进入不凝气中,另一部分则进入混烃中,需进行混烃脱硫处理。原油脱硫主要有化学脱硫和物理脱硫,化学脱硫主要为加注碱性化学试剂;物理脱硫发生在气液分离和原油稳定的过程中,主要两相分离器分离、闪蒸分离、分馏以及气提分离等,同样,易挥发硫化物部分则进入混烃中。
目前,针对混烃脱硫主要采用化学法,即将混烃与氢氧化钠、醇胺等碱性溶液进行混合。此类方法工艺简单、同时具有较好的脱硫效果,但存在两方面缺陷:一是成本高,特别对高含硫化物混烃,碱液消耗大;二是产生废碱液,处理难度大,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形成的硫化钠、硫氢化钠难以再生,采用醇胺溶液处理,由于混烃中含有C8+组分,导致醇胺溶液再生不完全,造成醇胺溶液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解决混烃化学脱硫成本高、存在二次污染物问题的混烃脱硫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混烃脱硫装置,包括精馏塔、冷凝器、换热器、回流罐和重沸器。其中,冷凝器布置在精馏塔的顶部,回流罐分别与精馏塔和冷凝器连接,回流罐上设有与天然气净化站连接的管道。精馏塔顶部设有与冷凝器连通的顶部开口,精馏塔上设有用于混烃进料的第一入口,并且,精馏塔的底部设有用于稳定轻烃流出的底部开口。重沸器分别与精馏塔和换热器连接,换热器位于混烃进料的管路上并且与第一入口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混烃脱硫装置,应用精馏原理,将混烃中挥发度相对较低的液化气、硫化氢、甲流醇等组分通过精馏方式进行分离,利用天然气脱硫系统对脱出的硫化物进行处理,因此能够避免传统化学法处理成本高、废液不可再生或再生不完全而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具体地,通过重沸器对精馏塔塔底的物流进行加热,受热后气相进入塔内对塔内物流进行加热,未气化部分流出,这部分物流温度较高,与混烃进料进行换热,一方面为精馏加工提供热源,另一方面自身也可以降温,便于储存。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还可进行如下所述的进一步地改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混烃脱硫装置,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精馏塔上位于第一入口的下方设有用于气提气进入的第二入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混烃脱硫装置,通过第二入口通入更易分离的气体,在塔内自下而上运动,起到冲击携带作用,进一步有利于混烃中挥发度相对较低的组分分离。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气提气为干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138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