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烟气外循环技术的燃烧器尾气降温降氮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92010.5 | 申请日: | 2019-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914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关海;何亚杰;杨高战;郝铸平;方久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凌云瑞升燃烧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46 | 分类号: | F23D14/46 |
代理公司: | 31288 上海宣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君 |
地址: | 2000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气 喷气管 燃烧器本体 集气环 喷射 安装法兰 外循环 燃烧器尾气 进气法兰 喷出 本实用新型 正面安装 燃烧 外焰 切割 相等 外部 污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烟气外循环技术的燃烧器尾气降温降氮装置,涉及烟气外循环技术领域,具体为包括燃烧器本体、烟气集气环、安装法兰、烟气喷气管和烟气进气法兰,燃烧器本体正面的外部套装有烟气集气环,且烟气集气环的正面设有安装法兰,安装法兰的正面安装有烟气喷气管,烟气集气环的一侧设有烟气进气法兰。该基于烟气外循环技术的燃烧器尾气降温降氮装置,通过十二个烟气喷气管的烟气喷射强度相等,且十二个烟气喷气管的烟气喷射强度大于燃烧器本体燃烧外焰的喷射强度,使烟气喷气管喷出的烟气将燃烧器本体喷出的火焰进行均匀切割,使烟气喷气管喷射出的烟气能够进行更加充分的燃烧,有效降低了烟气中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外循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烟气外循环技术的燃烧器尾气降温降氮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国家环保政策的推动下,低氮燃烧器近年来发展非常快,相应的低氮燃烧技术也日益丰富,但当前比较主流的也就全预混表面燃烧和烟气外循环两种技术。
烟气外循环技术是通过将燃料燃烧后的烟气再次循环至燃烧器内部,将烟气与助燃空气混合后再与燃料混合助燃,这样在保证助燃氧气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显然是增大助燃空气的总体积,降低了助燃混合空气的氧百分比含量。
采用这种烟气外循环的方法确实可以降低燃烧产生的NOX,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烟气混合过程中产生冷凝水,助燃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带来的燃烧不稳定,这些都使燃烧器在运行过程中故障率明显增加。
现有的低氮燃烧器技术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燃烧器运行过程中的故障率明显增加,如何设计一种在降低NOX的基础上同时又保证燃烧长期稳定运行是摆在科技技术人员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烟气外循环技术的燃烧器尾气降温降氮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烟气外循环技术的燃烧器尾气降温降氮装置,包括燃烧器本体、烟气集气环、安装法兰、烟气喷气管和烟气进气法兰,所述燃烧器本体正面的外部套装有烟气集气环,且烟气集气环的正面设有安装法兰,所述安装法兰的正面安装有烟气喷气管,所述烟气集气环的一侧设有烟气进气法兰。
可选的,所述烟气喷气管的一端贯通烟气集气环的内腔,且烟气喷气管共有十二个,十二个所述烟气喷气管的烟气喷口弯折角度为°120~135°,且十二个烟气喷气管呈环形分布在安装法兰的正面,十二个所述烟气喷气管的烟气喷口均指向燃烧器本体出口端面的中心线。
可选的,十二个所述烟气喷气管的烟气喷射强度相等,且十二个烟气喷气管的烟气喷射强度大于燃烧器本体燃烧外焰的喷射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烟气外循环技术的燃烧器尾气降温降氮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基于烟气外循环技术的燃烧器尾气降温降氮装置,利用烟气集气环和烟气喷气管,使烟气直接对燃烧火焰外焰进行喷射,将燃烧火焰进行分割,扰乱火焰形状,对燃烧区域火焰进行降温,特别是针对外焰,同时高速的烟气喷射可以导致锅炉内部更多的烟气回流形成烟气内循环,与燃烧器本体火焰筒缩口回流的未燃尽烟气和强制喷射的烟气一同回到火焰筒中心,在燃烧器本体燃烧头钝体的扰流作用下,与中心轴流风再次混合,使烟气回流到火焰中,进一步降低NOX,同时由于烟气在火焰外部区域进入到火焰内部,在燃烧器的火焰根部还是正常的空气助燃,避免了冷热空气在燃烧器内部的交汇有冷凝水产生,提高了燃烧器燃烧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凌云瑞升燃烧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凌云瑞升燃烧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920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