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毫米波收发前端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47723.X | 申请日: | 201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992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郑解;蔡楚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博畅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40 | 分类号: | H04B1/40 |
代理公司: | 武汉红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7 | 代理人: | 李季 |
地址: | 43001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滤波电路 混频器 滤除 中频信号 毫米波 变频电路 高频信号 前端电路 隔离度 夹杂 收发 本实用新型 本振信号 干扰信号 无用信号 谐波信号 载波信号 调幅 三极管 变频 阶数 选频 失真 电路 放大 发射 输出 网络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毫米波收发前端电路,通过设置混频器包括第一滤波电路和第二滤波电路,在接收时,第一滤波电路滤除调幅输入信号中的干扰信号,提高混频器的隔离度,第二滤波电路滤除变频电路中输出的中频信号中夹杂的高频信号、本振信号的失真以及电路的非线性引起的谐波信号,得到波形更良好的中频信号;在发射时,第二滤波电路滤除载波信号中的无用信号,提高混频器的隔离度,第一滤波电路滤除中频信号中夹杂的高频信号和谐波信号;通过设置选频回路,可以提高混频器中选频网络的选择性,减少进入混频器的外来干扰,并排除阶数较低的干扰;通过在变频电路中设置三极管,在进行变频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放大,扩大了混频器的动态范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毫米波收发前端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速率的快速增长,现有的无线通信频段已无法满足超高速数据通信的需求。随着毫米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受限于光波、红外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以及微波频段拥挤,毫米波脱颖而出,拥有微波、红外的部分优点,使其在卫星通信、车船防撞、测距雷达、射电天文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毫米波系统中,毫米波收发前端对系统性能起着关键性作用,混频器作为毫米波收发前端电路中的重要组件,混频器的隔离度是混频器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在共用本振的多通道多接收系统中,当一个通道的信号泄露到另一个通道时,就会产生交叉干扰,若此时本振至微波信号的隔离度不好,本振功率可能从接收信号端反向辐射或从天线放射,造成对其他电设备的干扰,使电磁兼容指标达不到要求,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离度良好、动态范围大的毫米波收发前端电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隔离度良好、动态范围大的毫米波收发前端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毫米波收发前端电路其包括顺次电性连接的天线、第一射频开关、限幅器、低噪声放大器、数控衰减器、增益放大器、第二射频开关和混频器,以及功率放大器、驱动放大器和本地振荡器,混频器包括顺次电性连接的第一滤波电路、变频电路、选频回路和第二滤波电路;
第二射频开关、驱动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和第一射频开关顺次电性连接,第一滤波电路与第二射频开关电性连接,变频电路与本地振荡器电性连接,第二滤波电路输出中频信号。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第一滤波电路包括电容C69-C71和变压器T2;
电容C71的两端分别与变压器T2的初级线圈的两端一一对应电性连接,变压器T2的次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电容C69的一端和电容C70的一端一一对应电性连接,电容C69的另一端和电容C70的另一端分别与变频电路电性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变频电路包括电容C63,电容C64,电阻R24-26和三极管Q4;
电容C64的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4的基极、电阻R25的一端和电阻R26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64的另一端与本地振荡器电性连接,电阻R2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5的另一端与电源电性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通过并联的电阻R24和电容C63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选频回路电性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选频回路包括:电阻R27、电阻R28、电容C65和电容C66;
电阻R27的一端和电容C66的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性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和电容C65的另一端均与电阻R28的一端和电容C65的一端电性连接,电容C6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8的另一端与电源电性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第二滤波电路包括电容C67、电容C68和变压器T1;
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两端分别与电容C66的两端一一对应电性连接,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一端通过电容C68与电容C67的一端电性连接,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与电容C67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博畅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博畅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477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