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压电力管涵原地保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37789.0 | 申请日: | 2019-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417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国;徐勇;李春;王永军;孙连勇;马亮亮;张颢;董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0 | 分类号: | E02D31/00;E02D3/12;E02D17/04;E02D5/18;E02D29/055;H02G9/02 |
代理公司: | 37221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雪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电力 贝雷梁 管涵 基坑 电力管 本实用新型 旋喷桩 架设 周边环境影响 保护结构 高额费用 格构立柱 静压注浆 中间支点 轴线方向 注浆加固 位置处 悬吊的 冠梁 土体 悬吊 地层 社会影响 施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压电力管涵原地保护结构,包括:用于悬吊电力管涵的贝雷梁,所述贝雷梁的两端分别架设在基坑中已施工完成的地连墙顶部的冠梁上,基坑内部设定位置处设置格构立柱桩作为贝雷梁的中间支点;在地连墙外侧沿电力管涵轴线方向设定范围内采用旋喷桩加固地层,在所述旋喷桩两侧采用交叉静压注浆方法对电力管涵底部土体进行注浆加固。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采用在基坑上架设贝雷梁将高压电力管涵悬吊的方式,对高压电力管涵进行了原地保护,规避了电力迁改所需的高额费用;缩短了高压电力管涵的迁改工期,减少了对周边环境影响及由此带来的诸多不利社会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市政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电力管涵原地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在富水复合地层中开挖深基坑时,遇到高压电力管线通常采用迁改的方法处理,在空间狭小的地面空间环境下迁改高压电力管线,工期长、费用高,对周边环境影响大,还常常会带来诸多不利的社会影响。
并且,发明人发现,在城市轨道交通明挖车站及附属设施深基坑开挖施工、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市政工程施工中,常常遇到各种管线难以迁改的问题,需要采取原地保护措施。在某些特定环境条件下,原地保护的管线影响地下构筑物的围护结构施工,由于围护结构的不能封闭,形成了深基坑的开挖风险。在地面环境复杂、周边建筑物较多且距离基坑较近的情况,预施工基坑处在富水复合地层中,对管线的原地保护及深基坑的开挖形成了较大的安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压电力管涵原地保护结构,以满足富水复合地层中高压电力管涵与深基坑开挖互相干涉时,对高压电力管线原地保护,以妥善解决难以迁改的难题,既满足了高压电力管线原地保护的安全要求,又规避了深基坑围护结构不能完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开挖的施工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在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中公开的一种高压电力管涵原地保护结构,包括:用于悬吊电力管涵的贝雷梁,所述贝雷梁的两端分别架设在基坑中已施工完成的地连墙顶部的冠梁上,基坑内部设定位置处设置格构立柱桩作为贝雷梁的中间支点;在地连墙外侧沿电力管涵轴线方向设定范围内采用旋喷桩加固地层,在所述旋喷桩两侧采用交叉静压注浆方法对电力管涵底部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通过旋喷桩加固提高地下连续墙外侧管涵土体的承载力及稳定性,减小因基坑施工对土体扰动带来的管涵沉降。
进一步地,所述地连墙采用分段逆作方式施工而成;能够保证局部暴露的未封闭地连墙及时与已施工地连墙形成封闭,保证施工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贝雷梁为双排单层贝雷梁,所述贝雷梁上设置工字钢横梁,电力管涵放置在所述工字钢横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旋喷桩长度不小于地连墙底线处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电力管涵底部采用倾斜角度静压注浆的土体加固宽度大于电力管涵宽度设定距离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在基坑上架设贝雷梁将高压电力管涵悬吊的方式,对高压电力管涵进行了原地保护,规避了电力迁改所需的高额费用;缩短了高压电力管涵的迁改工期,减少了对周边环境影响及由此带来的诸多不利社会影响。
在地连墙外侧沿电力管涵轴线方向设定范围内采用旋喷桩加固地层,通过旋喷桩加固提高地下连续墙外侧管涵土体的承载力及稳定性,减小因基坑施工对土体扰动带来的管涵沉降。
为规避电力管涵下部的地连墙在难以封闭的条件下开挖基坑的施工风险,采用管涵下部未封闭地连墙分段逆作方法,保证局部暴露的未封闭地连墙及时与已施工地连墙形成封闭,保证施工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377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